[中国家庭负债率已超100%,你还敢加杠杆买房吗?]中国家庭的负债率

这话放在20年前不合适,但今天没毛病了。

2019年一季度,居民部门杠杆率达到 54.3%,较2018年底的53.2%,短短一季度又上升了1.1%。去杠杆去得不降反涨。

这大致相当于日本1986年的水平,也就是准备酝酿1990年经济weiji的时候。

另外,上财高等研究院的一份报告称,早在2017年,中国家庭的负债率,就已经高达107.2%。

并且,由于隐藏的民间借贷和非正规的网络借贷等无法被统计的部分,实际上这个数值可能更高。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为,一国居民杠杆率低于10%时,债务增加将有利于经济增长;杠杆率超过30%时,中期经济增长会受到影响,超过65%,就会影响到金融稳定。

而中国现在,是54.3%。

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家庭债务与可支配收入的比率(负债率)从约90%升至120%。

而中国现在,是107.2%。

无论从哪个数据来说,经济weiji已经在摇篮之中蠢蠢欲动了。

而这一切债务的来源,毫无疑问房贷是大头,动辄几十年的债务令中国杠杆率呈一片攀升之势,以至于如今的不好兆头。

那么,时至今日,我们还能举债买房吗?

冤有头,债有主

2018年底,我国个人住房贷款余额达到25.75万亿元,占居民全部贷款余额的比例为54%。

居民杠杆率的上升,的确一半以上都是房子贡献的。

这么说,再借贷买房的话,就是为中国筹划经济weiji呀。

然而,事实并不是这样。

经济weiji的直接导火索并不是杠杆率过高,而是杠杆率上升过快。无论是日本还是美国,都经历了短期房价暴涨,杠杆率随之飙升的阶段。

而中国目前的杠杆率虽然不低,但增速一直在放缓。且我国的一些政策,也在很好地控制杠杆率过快上升。

2016年至今的房住不炒,控制了房价过快上涨的势头,使得市场对预期降低,买房杠杆率减少。

3成首付,这是相对于发达国家和地区比较高的一个数值。要知道,香港和日本都出现过1成首付,而美国普遍是2成。

严审房贷,月流水不得低于月供的2倍或2.5倍等等,使得贷款的偿还有了保障,避免出现不良贷款的情况。

限购限售,降低住房金融流动性,增加炒房者成本。

。。。

任泽平在《中国宏观杠杆报告2019》中写道:

居民杠杆平稳上升,中国对房价波动的风险承受能力显著强于危机前的美国。

因为,不同于那些资本主义的糖衣炮弹,中国的房地产市场,有着高举社会旗帜的各类政策与调控手段,把杠杆率上升的势头,控制得死死的。

尽管居民杠杆率还在持续上升,但是,是稳步上升。

如果决策者真的嗅到危机了的话,首付比例,购房名额,房贷利率等都会相应收紧,而现在,并无此征兆。

所以,在国家规定的政策之内,该买房的还是可以大胆买的。房价暴跌,弃房弃贷这种经济weiji,暂时是酝酿不出来的。

可是,百姓的债主并不完全是房地产,尽管它占到了54%,但不可忽视的,还有其他的另一半。

一般来说,居民的债务来自于三个部分:房贷、卡贷和车贷。

2018年初,个人住房贷款、个人贷款和个人汽车贷款不良率分别为0.3%、1.6%、0.7%,很显然,最容易造成不良资产的,是以信用卡贷款为首的短期消费贷款。

短期消费贷款在住户部门债务中占比不断提升,2008—2017年末,该比例从7.3%增至16.8%。

这同样也是杠杆率快速升高的源头,比起可控的房地产贷款,毫无约束的消费贷或许更为可怕。

消费主义,韭菜主义?

若问刷抖音刷到最多的是什么?恐怕并不是那些磨皮瘦脸的小网红,而是时不时传来的一个熟悉的声音:

“测一测你能贷到多少钱?”

如今,鼓励年轻人借钱的广告漫天飞舞,90后们的杠杆也是与日俱增。每月月末,钱包、银行卡、支付宝、微信四大皆“空”,花呗、借呗、白条、闪付、信用卡五“账”俱全。

在巨额的利润诱惑之下,不仅有金融牌照的公司做起了消费贷的生意,许多没有相关资质的公司也争相入场,在边缘试探。

近年来,校园贷、培训贷、现金贷等违规贷款层出不穷,拆东补西的方式“贷贷”相传,随即引发的一系列民生问题惨不忍睹。

去年八月,在借贷平台欠下大量债务而没有偿还能力,以至于抢劫杀人的滴滴司机,我们还历历在目。

今年315,曝光出来的714高炮借贷背后,一桩桩血淋淋的悲剧和血案,我们还记忆犹新。

更令人伤心的是,当今盛行的消费主义价值观,并不适合我们这样一个生产力尚未完善的发展中的国家。

资本家们通过给商品制造意义,来把子虚乌有的一切概念赋予到商品中,来无情收割被消费主义的洗脑的韭菜们。

《‘买买买’是最好的止疼药》

《不买它,你辛苦工作996是为了啥?》

《房子是租来的,但生活不是》

......

一系列概念的输出,把消费和愉悦快感、人生意义、价值实现、社会身份等诸多因素联系到一起,让一些本不需要或没有能力承担高消费的人,通过大举借贷的方式提前消费,进而产生不良后果。

一个很明显的例子就是,许多在一线城市打拼的年轻人,住着最破旧的城中村,却背着最昂贵的奢侈品包。包包制造的伪阶级晋升感,让她们仿佛已经跨越了阶级进入了小资,然而实际上进入的却是,资本家的圈套。

一旦欲望无限膨胀,对风险置之不理,就会用消费贷、信用卡套现等方式去,赌博,甚至炒房。如果经济环境发生一些变化,这些无偿还能力的高杠杆行为,后果将不堪设想。

相比于住房贷款,消费贷款可能带来的次贷危机可能危险性更大。

房贷和消费贷的本质

房贷不良率普遍较低,消费贷却一般相对高一些,这是为什么呢?

俗话说,有房的中年人,是世界上最好欺负的物种。不敢辞职、不敢旅行、不敢娱乐,因为房贷,因为孩子。

其实,在中国,房子和孩子,是分不开的。

伴随着中国城市化的汹涌浪潮,房子早早不是居住这么简单,与其相匹配的教育、婚育、医疗、信息、就业、营商、交通、人脉、公共福利,成了远超其成本的附加价值,其中为多数父母所看重的,无疑是房产匹配的学区。

大量人口进入城市,表面上是人跟着产业走,实际上是一个又一个家庭在为未来争夺有限的城市资源。宁愿透支一代两代甚至三代的消费力,来为下一代博得一个城市长大的优渥环境,和一笔保值升值的固定资产。

这种透支本质上是一种代际投资,更是一种对子女的爱。背上房贷的父母们在家庭责任的强烈驱使下,不得不努力工作,偿还债务,以至于很少有还不上房贷的现象。

而消费贷则不一样。

心理学上有个著名的实验叫糖果效应。

研究人员让十几个小孩各自单独呆在一个房间里,小孩可以选择马上吃掉房间桌子上的棉花糖,也可以等研究人员回来时再吃,还可以再得到一颗棉花糖做为奖励。

有些孩子忍不住吃了,有些孩子忍得住不吃。研究人员继续跟踪了这十几个小孩很多年,发现当年那些忍不住吃糖的小孩,长大后也常常难以面对压力,有更高的体重指数等等。那些小时候的自控,竟然可以伴随一生。

消费贷等金融产品,正是瞄准了那些“忍不住吃糖”的人们。它们深知社会上有大把自控力比较低的人,从而用各种手段,把糖果不计后果地提前喂给这些孩子们。

这些“孩子”通常比较年轻,没有可观的稳定收入。适度的借钱倒还好,可如果入不敷出形成偿还困难,将会是一个深不见底的无底洞。

这种透支表面上是一种提前消费,实际上就是在用明天的钱换未来的路。和房贷来换取下一代的幸福不一样,消费贷满足的是当下的消费需求,这种需求一旦被不停满足,人就会安于现状而忽略对未来风险的把控,导致无法偿还,坏账累累。

过度鼓励年轻人借钱消费,不仅是杠杆率上升的推手之一,更是害死一代人的无形毒药。

有人在为下一代代际投资积累资产,有人却在这一代透支未来过度消费,房贷与消费贷的差异,或许也是阶级差异的雏形。

1.中国家庭的确因为买房而负债率很高,但目前来说房价稳定,人民炒作情绪低,且三成首付和严审贷款等制度严格,暂无杠杆过快上涨的风险,该贷款买房的还是可以继续买,慎在规则之外疯狂加杠杆套现游走就行。

2.低收入高杠杆是风险最大的负债方式,尤其年轻人过度借贷消费。这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社会问题,贷款不良率升高增加经济风险,欠债消费无力偿还造成诸多社会负面影响。与其每月还花呗,不如每月还房贷。

3.从宏观层面来看,解决居民杠杆率过快上涨的实质手段,是鼓励创新,发展。美国1993-2000年居民杠杆率上升放缓的经验告诉我们,科技创新的井喷发展能使资本流向企业而非不动产,企业的杠杆能力上升,有助于放缓居民加杠杆的步伐。如果中国未来几年能走这条路,或许,机会就在楼市旁边的另一个市场?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大胡子说房。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