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报时评|人大代表“摆摊”,让听民声解民忧的渠道更通畅

海报评论员  朱延鲁

近日,《山东多地人大代表上街“摆摊”》的报道被多个平台转发,一时间,这些“摆摊”的人大代表们成为热点人物。听民声、知民情、解民忧,本就是人大代表职责所在,为何这些主动走上街头的人大代表却成了媒体眼中的“香饽饽”?显然,人大代表定期到闹市中、大集上“摆摊”,面对面为群众解疑答惑,在山东乃至全国不多见,很有推广意义。

这个意义首先在于形式上的创新。说是“创新”,更像“回归”。很多时候,老百姓是在电视中、报纸上看到人大代表调研的报道。这次,山东聊城、淄博等地人大代表打破常规、走上街头,支张桌子、拉把椅子,与人民群众拉家常。在聊天中知民所需、解民所困,打通听民声解民忧的“最后一公里”,这不就是最朴素、最接地气的“调查研究”吗?可以看到,人大代表“摆摊”受到当地群众的追捧和媒体的聚焦。群众愿意接受的形式,也应该成为人大代表努力的方向。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密切人大代表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健全代表联络机制,更好发挥人大代表作用。近年来,很多人大代表对外公布了个人电话、邮箱、微信等联系方式,但是,隔空联系终究不如“面对面”更直接、更有效。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只有“面对面”才更容易“心贴心”。高唐县梁村镇大集上,十九大代表、高级农艺师杜立芝不仅帮助现场询问的赵爱芹解答了麦苗虫害难题,还承诺到赵爱芹所在村庄给大家集体培训。你来我往中,人大代表自然而然就会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的承诺也必然转化为实打实的行动。

人大代表只有更加密切的联系群众,才能更清晰地知道民之所想和民之所困,提交的议案也更能代表人民意愿。山东这两个地区的人大代表上街“摆摊”,虽不是首创,却值得点赞。因为这在当地老百姓眼中是新鲜的,是好的。

人大代表破除和人民群众之间的屏障,打通倾听民声的“最后一公里”,像“街头摆摊”这样的新点子不妨多一些。只有这样,人大代表与人民群众间的“连心桥”才会越来越宽、越来越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