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日报》“南洋学子 • 燕园春秋”专栏开篇寄语|

编者按:“南洋学子·燕园春秋”作为北京大学马来西亚留学生在《星洲日报》的专栏,致力于向大马读者展示北大学子在燕园的生活点滴。寄语开篇卷为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吴小安教授书写他眼中的燕园。新闻网刊载此文,与读者分享。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吴小安的《寄语开篇卷》原文载自《星洲日报》第16页,出版日期:2019年12月15日

马来西亚叶宝心老师的书法《椰风蕉雨》

北京大学,是一所与美国哈佛、耶鲁,英国牛津、剑桥,日本东京大学与京都大学等齐名的全球名校,神奇而独特。北京大学神奇而独特的历史与魅力,不仅与中国历史发展、中华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而且始终与时俱进,站在历史与时代潮流的前列。北京大学有一个更耳熟能详的称呼,即北大,不仅因为北大的称呼更亲切,而且因为北大独特而神奇的历史文化地位和精神魅力。

对所有中国学子而言,能够进北大学习,不仅荣耀,而且非常不容易;对全世界学子而言,能够进入北大学习,不仅难得,而且非常荣耀。对全球华人学子而言,能够进入北大学习,不仅兴奋而亲切,而且有着全新的跨文化震撼;对南洋华人子弟而言,能够进入北大学习,不仅幸运而欢欣鼓舞,而且更会感慨万千。北大一直不只是北大人的北大,更是全中国人的北大;不只是中国人的北大,也是全球华人的北大;不只是南洋华人的北大,更是所有南洋学子的北大;不只是南洋学子的北大,更是世界和世界各国莘莘学子的北大。科学与民主,自由与博爱,开放与包容,守正与创新,始终是北大常维新精神的基石支撑。

对已经入学北大的学子而言,北大则被称为燕园。它是一个比北大更亲密、更私密的共同文化身份认同。北大有好多园子,比如静园、勺园、朗润园、畅春园、承泽园、燕南园等等,不一而足。不仅如此,燕园还有三角地和五四路,未名湖和博雅塔,图书馆、大讲堂和大雅堂;有来自五湖四海、世界各地的莘莘学子,还有许多值得敬爱的诲人不倦、教书育人的老师们。身在燕园的时候,也许会习以为常;离开燕园的时候,会特别令人怀念,更会感觉到燕园的神奇与独特的魅力。十月下旬的时候,在我离开燕园一段时日里,写了一首题为《燕园》的诗歌,反映的正是这种思绪和情结:

从燕国到燕州

从燕京到北京

燕国远去

燕山屹立

燕京不再

燕园永驻

问题与主义之间

始终是您无法左右的历史

多谈些问题

是和平时期象牙塔里的理想

多谈些主义

是烽火时期革命的救亡图存

未见您之前

您是殿堂

引无数青年竟折腰

登堂入室之后

您是学堂

引多少学子指点江山

多少人视您为庙堂

竟作精致利己主义的菩萨

而在您的学子们心中

您应该永远是学术的图腾

人生的风景

有学者说您是一条漏油的破船

多少历史潮流汹涌

在国家民族转折的风尖浪口

却始终是您的旗帜和身影

而又有多少辛勤的园丁

在后院默默为您耕耘培育

世界日新常维新

而您几十年如一日的宠辱不惊

又令多少学子悲愤

您不该依然如此守旧

未名湖是海洋

燕园不是上海滩

一塔湖图是新文化

博雅塔岂是风水

从燕国到燕州

从燕京到北京

燕国远去

燕山屹立

燕京不再

燕园永驻

赤道南洋的椰子情——吴小安教授与北大马来西亚校友会会长赖贞瑝

燕园最美的风景图腾是博雅塔与未名湖。无论是清晨,还是夜晚;无论是正午,还是黄昏;无论是风和日丽,还是烟雨蒙蒙,博雅塔与未名湖都会有着令人意想不到的惊奇,呈现出令人心醉沉迷的万千风情。五月中旬,记得是阴天,在上课的途中,我路过未名湖。看到未名湖畔一路常维新的变幻景色,不禁浮想联翩,我同样情不自禁写了一首题为《未名湖》的诗,兹录如下,与各位同学分享:

都说你是海洋

此时此刻

没有风

也没有雨

没有潮起

也没有潮落

海分明辉映在学子的心坎里

都说杨柳依依

此时此刻

你们如此倾情

是对眸相向而行

还是辉映水天一色

海静静地定格在学子的初心里

没有风的湖面

没有雨的阴天

没有阳光的日子

没有潮涌潮落的喧嚣

只有你们的私语

还有傍边林荫道上

少男少女的足音

旅人的驻足与思绪

海依然留存在故人的感慨里

都是因为你是心中的海

人生路上的图腾

无论校内还是校外

无论年轻还是年长

海永远收藏在走出校园学子的心乡里

人生的风景

心中的宝塔

未名湖

等待风起

等待潮涌

马来西亚叶宝心老师的书法《椰风蕉雨》

长期以来,中国与南洋,政治经济文化交通联系和贸易往来,绵延不断。从郑和下西洋, 到闽粤东南沿海移民下南洋;从帆船贸易到华人贸易网络,两个地区之间交流互动,热闹非凡、川流不息。曾几何时,因为冷战与建国工程的历史大潮,中国与东南亚地区,不仅历史移民潮断流中断,而且双边官方联系渐行渐远,长达几十年。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与东南亚关系开始突飞猛进地长足发展。比较而言,两个地区之间政治经济与战略安全几乎曾是双边关系的全部,而忽视了社会文化的重要交流。令人可喜的是,如今双边社会文化教育方面的交流,日益频繁;特别是青年一代的互动交流,正在朝着跨族群、跨宗教、跨文化、跨语言等全方位方向发展,而不仅限于传统中国侨乡闽粤地区,也不仅限于南洋华人社区或中文教育学子。这应该是新世纪和新亚洲最喜人的发展之一。不仅在燕园内,而且在燕园外,每每看到来自南洋的各肤色青年学子熟悉的脸庞和特别的声调,我自信都能一眼就能辨析,心里感到特别亲切。我家住在五道口,每每时不时会遇见戴头巾和不带头巾的少男少女,我都会主动上前搭话,而且一猜就中,还没有出过差错。只是我碰到的学子中,除了燕园的学子,还有不少是北京其他兄弟院校的留学生。

在燕园求学过的学子们都有体会,如同燕园的美景,北京的四季变幻纷呈,各有千秋。北京的冬天很凛冽,春天很杨柳,夏天很炙热,秋天最美丽。从春天到夏天,从夏天到冬天,北京的季节变换很快、很短,只有短短几天。无论是春、还是秋,想留都留不住,如同燕园春秋。春华秋实,冬去春来;求学的日子,只有短短的几年,如花样年华,如白驹过隙。相信燕园春秋,对每一个燕园学子,每一个南洋学子,无论肤色与性别,无论语言与宗教,无论出身与年龄, 无论何时何地,都将是生命中最珍贵的春秋和元素。祝福你们,每一个在燕园求过学、正在求学或将要求学的南洋学子! 祝福各位同学的燕园春秋,那是一段令人羡慕的如花的岁月、如风的日子和如梦的青春!今天你们以燕园为骄傲,明天燕园为你自豪!借用燕园最近流转、值得收藏的一句箴言“你的美好,构成了北大的美好”!

吴小安 简介

吴小安,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博士(1999),先后受邀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美国耶鲁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日本京都大学、东京外国语大学、马来亚大学、马来西亚拉曼大学、新加坡东南亚研究院、新西兰梅西大学、荷兰皇家科院东南亚暨加勒比海研究院,以及中国台湾中山大学、澳门大学等地客座研究十几年。现任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兼任北京大学华侨华人研究中心主任(2009年至今)。研究方向为东南亚近现代史与华侨华人研究。著作包括英文专著Chinese Business in the Making of a Malay State (英国Routledge出版社, 2003年; 新加坡国立大学出版社, 2010年新版) ,共同主编四本著作,两卷本合作译著《东南亚的贸易时代》(商务印书馆,2010年;汉译世界名著版,2013年),以及各类中英文专书篇章论文多篇 。吴小安教授同时担任中国华侨历史学会副会长和中国东南亚研究会副会长。文章转自马来西亚《星洲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