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张报纸_从一张报纸中 拥抱自己的城市

8月19日,沈阳日报暑假特别策划第四站来到了沈阳日报报史馆,同学们不仅在报史馆工作人员的讲解中了解到《沈阳日报》的发展历程,更是亲身体验了用活字印刷术印诗歌、用雕版印刷术印画作的乐趣。他们手里拿着自己印刷出来的作品,脸上的笑容是那么的灿烂。

看到的听到的历史历久弥新

走进沈阳日报报史馆,同学们马上被报史馆墙壁上的内容所吸引。艰苦创业、火红年代、拨乱反正、改革开放、东北振兴、新时代和不忘初心七大篇章,将沈阳日报的发展历程凝聚在其中,展现出从《工人报》诞生至今71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方针政策与大事件。

“1948年11月2日,沈阳解放,伴随着沈阳解放,中共沈阳特别市工委机关报(《工人报》)应运而生。”报史馆讲解员刘晶首先给同学们讲解了《沈阳日报》创刊的背景,“《沈阳日报》最初创刊时叫《工人报》,创刊伊始的三大宣传任务是:动员民众恢复和发展生产、报道解放全中国的新闻、在报纸上开办职工讲座。1949年12月13日,中共沈阳市委做出《关于〈工人报〉改刊〈沈阳日报〉的决定》,就这样,《工人报》成为了我们熟悉的《沈阳日报》。”

同学们都对《沈阳日报》创刊、发展的历史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仔细聆听刘晶的讲解,用心观察着自己从未听过、见过的新闻报道中的老照片以及许多年前新闻工作者所用的设备。

刘晶又给同学们介绍了沈阳日报的发展内核,“沈阳日报发展至今叠印着沈阳这座城市解放后的成长与辉煌,更绽放着沈阳人的光荣与梦想。每张报纸的背后,都有党的要求,都有人民的呼声,见证着城市和社会变迁的精彩瞬间,展现着党媒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殷殷情怀,践行着党媒为党传声、为民服务的铮铮誓言。”

一件件“老物件”印证时代

报史馆不仅有沈阳日报发展的历史,更是有许许多多的“老物件”吸引着同学们的注意,老式平版印刷机、上世纪50年代采访使用过的徕卡相机、沈阳日报最后一块铅版和在盒子里排列整齐的铅字,都引起了同学们的争相围观。同时在报史馆中展出的还有各个时期的记者证、出席证和采访条等,这些可都是同学们从未见过的记者采访身份证明。

“同学们刚才看到的那块铅版,是1989年8月31日《沈阳日报》用于出版的最后一块铅版,在此之前《沈阳日报》一直采用活字印刷的方式来排版和印刷。大家都知道活字印刷术是由北宋时期毕昇发明的,它是从雕版印刷术脱胎而来的。”

文艺二校的杜泰睿说:“这次活动让我见识到了很多,今天才知道《沈阳日报》最初是由《工人报》而来的,还看到了夜班编辑收听中央广播新闻的老式收音机,感觉特别有年代感。”

自己动手让活字印刷“活起来”

参观告一段落后,同学们最期待的“重头戏”——动手操作环节终于来了。很多同学在参观时就对老式印刷工具很感兴趣,端详许久,马上有机会自己动手体验活字印刷术和雕版印刷术了,他们跃跃欲试。

在讲解员老师的带领下,同学们快速穿上小围裙,围在体验桌旁等待老师的“授课”。“先将字按想要的排版顺序放入版内,然后用板擦将墨点蘸到字上,再覆上一张纸,最后用墨滚滚动就可以了。雕版印刷的上墨方式跟活字印刷相同,但是所用工具不同,活字印刷使用墨滚而雕版印刷使用木蘑菇刷画。”虽然活字印刷和雕版印刷术的操作流程并不复杂,但要求同学们在操作过程中两人一组,相互配合,一个人固定纸,一个人用墨滚印刷,如果没有默契,就无法完成一件理想的作品。

在了解了制作流程后,一声“开始”,同学们都迫不及待地动手操作了起来。“再给我一张纸呗”“我要两张”,同学们的动手能力颇强,大家争先恐后,仿佛要进行一场竞赛。文萃小学的罗旌航说:“我第一次学习到印刷方面的知识,还自己动手印刷了十二生肖的版画,真的很开心。”珠江五校的陆墨林说:“体验‘四大发明’之一的活字印刷术,过程真是太有趣了!我也做出了漂亮的作品,我要拿回家好好收藏。”

半个小时的体验时间很快就过去了,同学们拿着自己亲手印刷出来的作品,向着陪同而来的家人展示,并在一起合影留念。大家纷纷表示,通过这次活动,不仅深刻了解了报纸的发展史和沈阳这座城市的历史,还增强了自己的动手能力,懂得了协作精神的重要性。

沈阳日报、沈报融媒实习记者

黄玥琪摄影廉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