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时评:高职改中专,学校岂能肆意涂抹学生前途|

作者:与归

连学历性质都能改的学校,你见过吗?据《中国青年报》报道,河北省信息工程学校30余名学生,明明收到的是“3+2”高职录取通知书,入学两个多月后,学校却要求他们改上普通中专。对此,该校一位主管招生工作的负责人解释称:“今年这事儿做得不漂亮,的确是招超了。”

一句“招超了”,回答得轻飘飘,只是背后的问号实在太多。按理说,招生都是有名额限制的,是有详实的前置计划的,为什么会出现“招超”现象呢?这不得不提,近年来在教育招生领域,尤其是高职领域普遍存在的乱象:践踏契约。

timg (2)

2016年12月,甘肃庆城县的16名大专学生就曾遭遇类似问题。他们在2011年参加当地中专和郑州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3+2”招生计划,临毕业却被告知没有学籍,无法取得毕业证。事后,学校给出的处理意见竟然是:重新参加单招或高考,三年后再毕业。

颇为“巧合”的是,这次,河北省信息工程学校招生负责人也称,都想上“3+2”不太可能实现,为了弥补学生,学校决定集中补课,希望师生共同努力,让这些学生通过“单招”或“对口”等方式,最终考上大学。多么眼熟的“解决方案”,可惜前车之鉴已经告诉我们,这个方案里有着显见的不确定性风险。

不得不说,这些存在类似问题的学校,在面对严重侵害学生权益的问题时,都显得太过任性甚至是狂妄。毕竟,学生一旦入读,就会错过其他升学机会,因此不得不打掉牙齿往肚里吞,接受学校的“协调”或“方案”。

表面看,这似乎是高职教育领域一种固有的、不成文的乱象,但实质上,这就是契约精神严重缺失的情景下,异化出的潜规则。

就河北省信息工程学校来说,该校今年“3+2”的计划指标本只有100个,而学校实际招了约160人。最后经过学校“努力”,又增加了20个指标,至于剩下约30名学生,只能认栽。暂且不说已经既定的名额,竟然可以通过“努力”添砖加瓦;私自将招生规模扩大60%,当地招生的规矩到底在哪里?

其实,早在2017年,河北省招生委员会就曾发布通知,各地各学校未经省主管部门批准,不得超计划招生或擅自降分违规招收学生,并且将严厉打击和严肃处置非法招生和招生欺诈行为。然而,从涉事学校的回应来看,该校似乎根本没有把通知当回事儿。

新闻里的一个细节是,上述招生负责人表示,其实该校每年指标都不够,每年都需要争取增加名额。换句话说,类似的问题其实是一种常态,先招生再争取名额也不是一次两次了。可以想见,如果不是今年超招太严重,到了无法私下解决的地步,问题还不会暴露,或者说暴露了也得不到重视。

一直以来,整个社会都非常关注中考和高考,但是具体到高职中专领域,监督的缺失、追责的不足,导致该领域的招生生态被严重破坏,长期处于任性胡为的状态。因此,一方面,治乱当用重典,要对违规行为依法严查,对相关责任人严肃处理;另一方面,跳出个案,还应有上升到整个“行业”内的反思和整改。

学校,无论是名牌学府,还是高职中专,归根结底都是教书育人的地方,其负责人是以身垂范、为人师表的角色。如果校园招生成了一些人追逐私利的工具,这和尔虞我诈的生意场就没什么区别。而如果“高职改中专”就是河北省信息工程学校给学生上的第一课的话,也实在令人心寒。

无论如何,类似的招生乱象,不能再持续下去了。这伤害的不仅仅是个体的学生和家长,更是学校之精神、教育之脊梁。

gmrb_logo_white_512x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