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书才能打卡背后是人们不读书的无奈_

 

  在重庆渝中区,有这么一家旧书店:只有十多平米的店面塞满了各类书籍,既文艺又“怀旧”,吸引了许多年轻人前来打卡,变成了一间“网红店”。最近,有报道称,这家书店添了一条新规矩:打卡拍照的人必须买一本书。这条规定立刻引发了一众网友的讨论:书店对拍照打卡的人做这样的约束合理吗?

网红这两年真是不得了,据说像李佳琪这样的顶流网红比一线明星还吃香。当然成为李佳琪并不容易,但只要某个人或者某个地点成了网红,随之而来的就是络绎不绝的打卡游客,那么接下来客流变成收入也就顺理成章了。然而重庆这家网红书店却没有照着这个套路走,网红了,打卡的年轻人来了,但是书却卖不出去。老板急眼了,拍照可以,先买书。

这条规定遭到了网友们的质疑,交易不应该是双方自愿的吗?您这不是强买强卖吗?这是霸王条款。我们不妨换一个角度,看看这算不算霸王条款。你别把它看作是一家书店,而把它看作是一个公园,公园很漂亮,吸引了很多人来拍照。以前呢,这个公园是免费的,现在呢,公园决定收费,你觉得不合理吗?

如果这个公园是公共设施,它要是决定收费我们还能跟它掰扯掰扯。但这个公园是私人的,公园的主人就有权利决定怎么经营公园,是免费是收费都是他的权利。你不能因为让你掏钱了,就说人家是霸王条款。这么一想,我们是不是就能接受书店规定先买书后打卡了?而游客的权利呢,就是你收钱我就不去了。你不能还要去还不允许人家收费,你这才叫霸王条款呢。

那么为什么网红书店没有办法像其他网红店那样把客流变成收入呢?差在哪儿呢?我们先来说说其他网红店是如何实现盈利的。比方说网红餐厅,他们把餐厅弄得美轮美奂,把食物弄得精致好吃。年轻人来了,打卡之余,怎么着也得点几道菜吧?甚至给菜拍照才是他们主要的打卡方式。这钱不就赚来了?再举个例子。我经常会去一家猫咖啡馆撸猫,它们家有好几十只猫。但你光坐在那猫是不会过来的,你得买猫粮把它吸引过来,所以这家网红咖啡馆的盈利点不是咖啡,而是猫粮。

所以我们看到区别了吗?美食、猫,还有书,为什么其他的网红店能赚钱,书店却不行呢?因为人们喜欢吃喜欢猫,但是并不喜欢读书。读书是有门槛的,你是不是喜欢读书,你是不是有时间读书,你是不是有耐心读书,这都构成了门槛。而在这个信息碎片化、娱乐快餐化的时代,人们没那个闲工夫。我们只是想打卡发朋友圈,你却让我买书,我不爱读啊。

这或许是所有书店的尴尬之处吧。如今的书店,都已经向着杂货铺转型,里面不仅卖书,还有咖啡馆,还有文创产品,还要设计精美,只有这样才能把年轻人吸引进来。然而年轻人虽然来了,却无法转变成购买力,书店仍然在艰难经营,越小的书店越艰难。甚至很多读书人也没有把书店当做是买书的场所。他们选择在这里找书,然后在网上下单。以致于曾有书店打出标语:在哪里阅读,就在哪里购买。

这有点儿让人惭愧。我们总是希望街角的书店灯火阑珊、咖啡飘香,让我们能进去品一杯咖啡,读几页书,拍两张照片,既温暖又时尚。然而书店不像我们想象中那样不食人间烟火,他们要生存,要卖书。而人们只想感受它,却不想资助它。然后当一家家特色书店纷纷关门或搬家,很多网友又表现得痛心疾首,可问题是,你早干什么去了?为什么只打卡不买书?

或许书店的经营者总以文化人自居,文化人,自然不好谈钱。套用罗永浩的话说,开书店不为赚钱,就是交个朋友。但交朋友的老罗破产了,而那些矜持的书店也纷纷倒闭了。直到重庆这家旧书店,撕掉了那层温情脉脉的文化遮羞布:少废话,想打卡就买书。要么靠这个条款把真正买书的人筛选出来,要么作为打卡游客的背景墙死掉,你说老板会怎么选?本报评论员 牛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