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网一格多功能 推进基层社会治理智能化|不什么一个

在大东区万泉街道党工委书记戴凤芝的心头,一直萦绕着沉甸甸的危机感、责任感:在新时代的发展中,我们正面临着夯实基层党建的历史命题,迎接后创城时代的考验,社区在完成185项基础便民服务的同时,辖区内6.11万居民不断增长的各类服务需求如何破解。

城市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城市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党的十九大提出,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特别强调要充分运用现代科技特别是大数据、移动互联和人工智能等科技成果,依靠科技实现社会治理。今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城市基层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强调突出政治功能和组织力,构建区域统筹、条块协同、上下联动、共建共享的城市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

年初以来,大东区以万泉街道为试点,不断探索构建“一网一格多功能”基层社会治理模式,开创城区党建融合、资源共享的崭新格局,促成一系列喜人变化:通过视频传输、实时监控等智慧管理方式,高效率地发现、处置各类民生热点难点问题;通过让大数据“跑腿”,社区管理更加精准高效,社区党建的组织力不断增强,社区工作实现减负增效。

万泉街道尝试的新模式,是大东区探索基层社会治理全面服务、精准服务、高效服务的缩影,大东区委书记王新北表示,全区正在落实市委的相关要求,将深入推进万泉街道的探索经验,全面推广“一网一格多功能”治理模式,实现对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全面提升,为大东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营造更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找准大数据“突破点”

大东区全力开拓出“万泉路径”

今年以来,在大东区委书记王新北案头有个大数据的记录:全区有9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4100名,80岁以上的空巢老人5751名,有60岁以上失独人员1484人,各类城市重点照顾管理人员达到11类37828人……对于上述人员的服务与管理,成为大东区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的“关键少数”。

加强危机感、紧迫感、责任感,破解社会治理中的盲点、难点,大东区委区政府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坚持解放思想、先试先行,以减负增效为改革方向,以时不我待的精神推动改革创新。

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的创新与升级,是落实国家、省市相关任务的必要手段。大东区积极落实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市委城区工作经济会议要求,全面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破解基层党建与基层治理“两张皮”的问题,充分发挥好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大东区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营造更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的创新与升级,是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根本要求。特别是在巩固创建卫生城市成果,持续开展文明城市创建、扫黑除恶的关键时期,大东区要积极落实辽宁省乡镇(街道)机构改革精神,推动创城工作的常态化、长效化,增加居民们的认可度、参与度,进而使居民们的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在家门口升级。

形势和使命,倒逼大东区开辟崭新的路径。

“历届区委政府投入大量的财力人力建设的公共服务信息化平台以及‘雪亮工程’的智能信息化系统,就是进行现代信息技术和治理体制创新的关键点。”王新北说。

找准了现代信息技术突破点,就找到了治理体制改革创新的立足点与突破口!

今年4月以来,大东区以万泉街道为创新社会治理工作的试点,以大数据创新社会民生治理手段,开启了“一网一格多功能”社区治理新模式的崭新探索。

通过大数据“跑腿”,把社区人员从繁重的日常事务中解放出来,进而形成了“1+1+8+N”的工作模式。“一网”是指整合街道区域内现有的视频监控资源,使数据信息的获取、分析更便捷智能;“一格”是指300户居民为一个格,实现服务群众的最后100米;“8”是指街道作为区委、区政府的派出机构所承担的8大类主体工作;“N”是指现阶段社区所承载的185项便民服务事项等。

通过“互联网+”的智慧管理,形成了“出门一把抓,回来再分家”的工作流程。81位社区网格长把一般性工作、协调性工作、突发性事件统抓起来,7位社区书记作为总网格长进行统筹协调,让网格服务真正成为解决民忧的“连心桥”和化解矛盾的“减压阀”。

服务专精高效

构建共建共治共享全新格局

“有了你们无微不至的照顾,我至少能活百岁!”大什字街22-1号的97岁老人崔月春的独居生活,被社区10多位邻里呵护得暖暖的。

通过社区人员、邻居敲门的方式,关注她的起居情况;通过志愿者买菜、聊天的方式,关注她的心情走向;通过与她养子女的密切联系,了解她的生活动态。通过科学的“技防”方式,关注她的身体健康,安装了特殊的水表监测仪,四个小时老人的用水量达不到一定数值,监测仪便向魁星社区的数据平台、社区网格长预警,社区网格长第一时间打电话联系独居老人的监护人看望老人;设定“居家120专线”,通过家中的电话一键通,便可联系到金星居家养老服务……同时把钥匙寄放在富有爱心的邻居处,不时地看望老人。

社区相守望,点滴传亲情。今年以来,万泉街道先期为15位独居老人、残疾老人推广了这个“人防+技防”的“五位一体居家安全法”,破解空巢老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照顾难题。

网格化服务并不新奇,只有不断地实现高效、精准与创新的服务,才能使网格用起来,活起来,进而激发“一网一格多功能”的一池春水。在万泉街道的服务“菜单”上,抓住关键人、关键处、关键事、关键时,不断增加新添置的服务种类——

突破原有的工作模式,网格长人手一本民情日志,形成社区治理的第一手资料。81位网格长们的81本民情日志,写满了片区内的大事小情,重要信息,各类事件的处理流程,不仅是这片网格的“史记”,而且成为网格员们提高业务水平、传播经验的“秘笈”。

突破原有的评价体系,采取网格长月述月评的评价体系。每个月的述评工作,邀请了物业公司代表、两代表一委员代表、居民群众代表、驻街单位代表等参加,凝聚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的共识与力量,激发出居民参与社区共建共治共享的参与热情。

在大东区万泉街道,采取“信息在网上传、人在格中转,事在网格中办,治理成果在格中体现”的工作模式,经过不断的探索与尝试,已经在三个方面取得突破。

丰富困难帮扶内容,不断提升精准服务水平。社区干部在照顾残疾人士汪莉时发现,她不仅需要困难的扶助,更需要生活的照顾。于是,社区志愿者们定期上门理发,人大代表们定期去串门聊天,社区干部们在节假日里进行走访慰问……

创新党建工作模式,提升党建引领治理效能。突破原有建制方式,创新性地把党小组建在文艺团队上,金秋艺术党团小组、红星艺术党团小组里,居民们唱起了《我和我的祖国》《习主席寄语》等歌曲,排练出弘扬家风家教快板,魁星书社的书法活动中宣传垃圾分类,让“不忘初心”等教育既入脑又入心。

推动协商议事创新,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格局。魁星小区有两处破旧的自行车棚,自行车存放利用率低,没有水电没供暖还存在不少安全隐患,社区网格员协商社区代表,通过“五民”工作法(民事民建、民事民议、民事民决、民事民督、民事民评),先后六次召开协商议事会议,改造了自行车库,今年5月,临时性的自行车房翻建成为现代化的居民活动室,改造后活动室内有1/3的面积保留原车库功能,剩下空间建成了可容纳百人的活动中心和便民中心,有效地丰富了群众文化活动。

种种创新的举措,有效解决了居民们的堵点、痛点、难点。有居民写诗夸赞道:“治理琐事百千万,一网一格覆盖全。服务百姓是真经,党建作用得检验。”

将探索进行到底

实现“一网一格多功能”智能化治理全覆盖

将社区治理的创新进行到底!7月19日,大东区召开了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工作现场会,大东区委、区人大、区政府、区政协四大班子携同各相关部门,合力推进、齐抓共管,举全区之力,在全区范围内推进“一网一格多功能”创新管理。

各层级、各地区将其升格为“一把手”工程。区政府对城市管理各个部门、职能、人员进行整合,为智能化信息化系统的建设和运行提供全面保障。各街道党政主要领导要主动研究、亲手组织、亲自协调新模式的建立,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层层抓落实的工作局面。

各部门、各单位建立了“一盘棋”的统筹格局。区委组织部、区委政法委、公安大东分局、区民政局、区城管局、区公共服务中心等部门和各街道党工委将相互支持、密切配合,按照“基层治理最需要,结合实际最务实”的原则,因地制宜,统筹谋划,明确完成任务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冲锋号已经吹响。“大东区14个街道将以问题为导向,以大数据为切入点,不断总结经验,因地制宜、丰富完善、陆续推广,在年底前,在全区126个社区(村)内实现‘一网一格多功能’治理模式的全覆盖。”王新北说,区委将结合月述月评等工作,复制推广新经验,最终实现以点带面、辐射全区。

全面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切实发挥街道党工委的领导核心作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提升服务能力,整合服务资源,创新服务方式,打造数字社区、智能社区。引领基层治理,坚持组织引领、能力引领、机制引领,真正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坚强战斗堡垒。

健全基层社会治理体系。不断完善以党建为引领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加强基层自治组织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建立党建引领下的社区居民委员会、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协调运行机制,健全经济组织参与机制,健全社会组织参与机制。

加快补齐基层社会治理短板。对准制约基层社区治理的短板,下大力气破解瓶颈问题。不断提升社区工作者专业化水平,着力加强社区居民参与能力、社区服务供给能力等“六大能力建设”。

大力推进平安社区建设。深入开展平安创建和民主法治示范社区创建,全面推行“互联网+警务”。加强重点场所、重点部位安全防范,健全点线面结合、网上网下结合、人防物防技防结合、打防管控结合的基层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傅淞岩、杨海佳/文汪镝/摄魏爽/制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