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街为啥火在中关村]中关村美食街叫什么

 以“中国硅谷”闻名的中关村,如今因为一条美食街“食宝街”而成为年轻人心中的网红,日均人流量高达五万。在爆火的背后,其实是运营者在街区定位、店铺孵化、营销推广上一系列巧妙设置

1980年10月23日,陈春先拿着从北京市科协借来的200元启动费,在中国科学院物理所一间十几平米的仓库里,悄无声响地成立了“北京等离子体学会先进技术发展服务部”,为中关村的科技创新播下了第一颗种子。

此后,中关村便在“中国硅谷”的路上狂奔了三十多年。从“两通两海”,到联想、百度,无数高新科技人才涌入这片热土,只是“电子一条街”的影子,始终没有甩开,甚至更多的人仍是为后者而来。

不过现在,人们又多了一个来到中关村的理由——食宝街。这条2016年底落成的美食街,不到一年就实现了日均五万的人流量,让美食成为了“中国硅谷”的新名片。

纯餐饮 才“救”得了中关村

“其实日均客流量在3万左右最舒服,但现在挡不住。”食宝街总经理潘勇,亲手打造这张名片的人说了这句话。

如今的食宝街几乎成为整个中关村的食堂,饕餮客的打卡圣地。

但谁能想到,这竟是靠“路边摊”打来的天下。“早期有50%以上的小店是创业品牌和街边小馆。”

对于食宝街的巨变到底是如何发生的,外界知之甚少。食宝街在2016年年底开业,但真正的故事还要再往前3年开始说起。

2013年年底,光耀东方集团花了22亿元人民币从北交所摘牌了中关村广场购物中心(食宝街所在项目前身),卖家是北科建。

这一带是集IT互联网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等元素于一身的商业宝地,但对于北科建来说,科技地产才是主业。商业地产方面,一缺团队积累,二难有资金投入,中关村的商业项目难免成为累赘。

到2013年的时候,因为经营不善,这个项目几近“烂尾”,但对于并购“烂尾楼”起家的光耀东方来说却正对胃口。

光耀东方从2003年山东聊城的第一个项目开始,做的就是并购烂尾楼的生意。这种角色向来最受欢迎:替政府修复“城市的伤疤”,给债务人解套,帮小业主和经营者挽回亏损。

这些价值的释放有两个前提:一是对商业地产的判断力,“我们要善于从一堆破烂里面,找到大家看不到的闪光点。”一开始就跟随光耀东方一起创业的潘勇,毫不避讳地笑称自己是“收破烂的”。

二是运营能力。按照过去租售并举的路子,运营其实跟地产商没有多大关系。但在市场成熟之后,政策开始限制。租售并举走不通转而自持,地产商便被逼成了地产运营商。

对于烂尾的项目来说,“要么是商业经营不好; 要么债务缠身,有官司;要么是政府政策、规划的变更。”烂尾的原因,大体逃不脱潘勇所说的这三个层面。盘活烂尾,这几方面所对应的运营能力必不可少。

潘勇发现,周边这么多人,却没有地方消费,餐饮是最好的突破口。但如果按传统购物中心的打法,以食宝街的体量,并不能改变什么。潘勇索性丢掉了最后一丝做零售的想法,下定决心,干脆做一个纯餐饮业态。

半年招商:“拼凑”食宝街

“一是集中式和大体量,二是把餐饮放到了最有价值的一层和二层。”食宝街这“两大开创”对餐饮品牌的吸引力,潘勇有很大信心。因此在最初的版图上,构想的都是一流的餐饮连锁品牌。

拿着这样的蓝图,招商团队把市面上所有的大型餐饮品牌都聊了一遍。潘勇没想到的是,这些品牌都给出了完全低于行业水平的租金。不止一家告诉潘勇,他们宁愿等食宝街被验证之后用更高的租金来入驻,也不愿意当“小白鼠”。

经过两三轮的深入谈判和筛选,结合品牌知名度、租期、租金和工程条件,南京大牌档、外婆家、汉堡王等成为首批入驻的成熟连锁品牌。

“跟南京大牌档谈判了很久,我们要求压缩面积,但对方怕影响流量,结果现在南京大牌档面积缩小了1/4,流水反倒涨了20%~30%。”据潘勇介绍,食宝街已经成为南京大牌档全国60多家店中坪效最高的地方。

今天的惊喜有多大,彼时招商团队的压力就有多大。相比于定位,潘勇只给招商预留了半年时间,所以在连锁品牌的引进上受阻之后,团队就立马转换思路,开始去大街小巷搜寻有时间沉淀和粉丝基础的小馆。

除此之外,食宝街同时也对创业品牌敞开了怀抱。“好多来创业的都是一张白纸,没有经验没有店,购物中心和大学城又进不去,那我们给你提供场所,刚好中关村就是创业的地方。”以好吃、颜值高、出餐快和品类互补为基本原则,食宝街接纳了一批有“网红潜质”的创业品牌。

这群创业者中有北大助教,也有90后海归,甚至还有曾经的路边摊。在进食宝街之前,四环冷面王已经在中关村一带做了两年烤冷面的生意了,每天下午5点,都会准时在附近的地铁站和大学周边出摊。

2016年年中的一天,四环冷面王的刘冰夫妇俩看到正在改建的食宝街,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找到了招商团队。

聊完几次之后,招商团队发现,这家不起眼的小摊,在这种野蛮原始的打法下,凭着口味创新,每天能有两三百份的销量,而且还在周围的年轻消费者中赢得了不错的口碑。

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招商团队上报了这个项目。“当时告诉我们要准备一个PPT,只能硬着头皮去学。我们在网上看了很多品牌,慢慢知道自己要设计logo,设计产品。”从未想过要做品牌的刘冰第一次开始思考自己的品牌理念。

那一刻,夫妻俩还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从“小商小贩”变成了创业者。

食宝街的“人事”与“天命”

2016年12月24日,中关村食宝街如期开业(试营业)。虽然一开始只有零零散散的人,但正值餐饮淡季,而且刚开门就有生意,对潘勇来说,已经是很好的开头了。

在成熟的商业运营指导和流量导入下,食宝街成功培养了一批新餐饮网红品牌。潘勇发现,当初迫于形势引入的创业品牌,如今反而造就了食宝街的特色。新品牌的不断崛起也反向给食宝街带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真正的火爆始于2017年3月,春节过后,学生和白领人群开始回归,步行街场景的设计为食宝街带来了第一批爆发式的流量增长。

同时,食宝街本身也在营销推广上开始发力,通过抖音,以及北京吃喝玩乐的自媒体,潘勇把食宝街专为IT属性消费者打造的后工业装修风格,无就餐区的“逛吃”街区概念,以及多样的品牌,集体打包推送给了周边的消费者。

面对这个两年时间有针对性设计出的美食街,在餐饮选择上长时间匮乏的中关村消费者毫无抵抗力。“第一批人进来之后,通过口碑相传,慢慢就形成了稳定增长的客流。”潘勇说。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契机——全国“双安双创”会议。分散的餐饮小店的监管,一直是政府监管部门最头疼的问题。食宝街这种平台的出现,无疑会大大降低监管的难度。

潘勇敏锐地洞察到这一点,通过在后厨安装摄像头实现食宝街的“明厨亮灶”。这让食宝街成为了首批被授牌“北京市阳光餐饮示范街区”的美食街,同时也让潘勇拿到了争取2017年“双安双创”会议会址的底牌。

“每个成功项目的背后,肯定会有很多努力,同时也要抓住一些时机。”一是整治“拆墙打洞”带来的品牌招商机会,二是全国“双安双创”带来的传播机会。但这些契机并不能复制,不止模仿者如此,甚至对食宝街自己也适用。

除了筹备中的西单食宝街和航天桥食宝街,人口基数和消费力足够的强省会城市也已经成为潘勇开出食宝街的候选地。

这个餐饮界的新手,现在真正担心的问题是:“如何长红?很多特别好的餐饮品类或者品牌,换了个地方就不行,是商圈的原因?还是因为客群的变化?很多品牌不断创新依然没落,很多品牌一成不变也依然很好。如何让品牌走得更长久,是我思考最多的问题。”

据野草新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