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让大连更宜居 让生活更美好

编者按 一栋栋鳞次栉比的楼宇拔地而起,一条条整洁靓丽的街道编织成网,一个个独具特色的广场成为精品景点,一座座品位各异的居民小区令人流连……如今的大连,大气开放,蓝天碧海,城市功能显著提升,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已成为黄渤海岸亮丽的明珠城。

城市建设与管理工作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需把改善民生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强力推进城市建设与管理,让人民群众在城市建设和管理中得到更多实惠。今天的大连,蓝天、碧海、森林、草地与风格各异的建筑、广场、街道、居民区交相辉映,生态宜居之城在大连得到了充分体现。大连日报从即日起开设专栏,从不同视角对我市的城市建设和管理工作展开连续报道,敬请关注。

“三级联访”机制

确保居民温暖过冬

城市供热工作连着千家万户,是冬季里最重要的民心工程、民生工程。11月5日进入供热期后,市住建局将工作重点转到抓供热运行质量,切实提高供热质量,让城市更有“温度”。市区两级供热管理部门联合开展测温回访行动,定期和不定期深入居民家中对反映的问题进行抽查回访,监督检查供热单位是否及时处理居民诉求,区供热管理部门是否进行跟踪检查落实,并将抽查结果在新闻媒体公开曝光,将测温行动形成常态化。

着力做好省民心网、市民意网、12345市民热线和各区投诉平台居民诉求办理工作,做好供热诉求监测、研判,重点关注群体性、突发性、紧急性等问题,促进供热诉求办理质量和效率“双提升”。供热以来,每天在大连日报、大连电视台、天健网公布投诉量、办结率、满意率,接受公众监督;市区两级供热管理部门与媒体记者组成检查组,集中对投诉的居民家入户走访测温,主动解决问题。市住建局密切关注天气变化,今冬供热以来共发布3次《供暖预警调度令》,督促各区市县供热主管部门加强监督检查,指导供热企业提前对管网进行升温、蓄热,确保寒流到来期间市民家中温度舒适。召集电业局、自来水集团参加的协调会,遇有停电、停水,提前通报到局里,确保安全、稳定供热。市住建局在各区市县、先导区深入推行“三级联访、三方联动”供热管理机制,对居民供暖投诉办结情况,实行供热企业具体办理、回访反馈,街道社区跟踪指导、逐一回访,区供热管理部门重点督办、质量抽访的“三级联访”机制,对重点问题、突发情况的解决,实行居民、供热企业、供热管理部门“三方联动”机制。通过“三级联访、三方联动”供热管理机制,供热投诉实现“闭环”管理,形成工作合力,确保百姓温暖过冬。

农村危房改造

提前半年完成

日前,记者从市住建局获悉,2018年、2019年省保障性安居工作领导小组共下达大连市1926户农村危房改造任务。其中,2018年度的994户改造任务已于2019年6月底按时完成。2019年度的932户改造任务于9月中旬全面开工,目前已完工928户,完工率99%。剩余4户,县区正在全力推进,力争12月底前全部完成。预计比省住建厅要求的“2019年底全部开工,2020年6月底全部完工”时间提前完成。

为推进我市农村危房改造工作加快完成,市住建局提出2019年12月底前改造任务全部完成的工作目标,比省里下达的工作目标完成时限提前半年。市住建局提前下达任务,抢抓改造开工。在《2019年大连市农村危房改造实施方案》中明确“属地政府是农村危房改造的主体责任”,确保工作落实到位。为督导改造工作按时完成,将危房改造列入市考县区的绩效考核指标,督促县区落实危房改造工作。为确保改造工作按时保质保量完成,通过采取“半月一调度,一月一通报”以及不定期到现场实地督导的方式,督促县区加快改造进度,确保农村危房改造工作按时完成目标。改造工作中,严格执行农户自愿申请、村民主评议、乡镇审核、县级审批的程序。改造对象身份识别以民政、残联部门认定为准,严格做到镇村两级公示,严把程序关。同时,完善相关档案及明细台账,统一归档成册,确保改造工作过程严谨翔实、数据准确无误、资料整齐划一、结果真实可靠。

保障性住房工作实现“居者有其屋”

我市始终把改善市民居住条件作为民生工作重中之重,实现“居者有其屋”,不断提高住房保障水平,住房保障覆盖面逐年扩大。我市先后实施解困房、安居房、廉租房、经济适用住房、公共租赁住房、棚改安置房、人才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昨日,记者从市住建局获悉,截至目前,全市已累计实施解困安居房工程10.4万套、廉租房保障9,459户、经济适用住房保障45,402户、公租房保障50,069户、人才安居工程保障5,592名(户)、开工棚户区改造50,375套,共保障城镇居民26.9万户(含垦区危房改造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住房保障覆盖面达到22.42%。

自2011年起,我市全面启动公共租赁住房建设。2012年出台《大连市公共租赁住房管理暂行办法》,将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新就业职工家庭和城市无房户纳入保障范围。2015年修订出台《大连市公共租赁住房管理办法》,将最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和外来务工人员家庭纳入保障范围,并制定实施细则。同时结合本地实际和群众需求,不断优化保障方式,由早期实物配租为主,逐步转向实物房源和发放补贴并举、以货币补贴为主的公租房保障方式。截至目前,累计保障各类公租房家庭50069户,其中:实物公租房16336户、货币补贴33733户。棚户区改造是重要的民生工程和发展工程,对改善民生、消化库存、拉动经济等方面有较明显推动作用。从2014年起,以改善住房困难群众居住条件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市大力推进城镇棚户区改造工作,已累计开工棚户区改造50,375套,其中:实物安置24,524套、货币化安置25,851套,到2020年我市基本完成符合条件棚户区房屋的改造工作。

自2016年起,我市每年新增公租房保障5000户。今年我市继续通过发放货币补贴方式新增公租房保障5000户,并列入市政府重点民生工程。为了按时保量地完成这一民生工程,按照住建部精神及外地经验,调整了我市申请公租房保障的收入标准:将2018年我市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3550元的80%(34840元/年),每月2903元/月,作为我市今年申请公租房保障的收入标准,并于2月底向社会公布。比往年的准入标准2500元/月提高近400元/月。使更多的中低收入家庭纳入住房保障范围。今年我市新申请公租房保障家庭10611户,其中最低收入类家庭230户、中低收入家庭10365户、外来务工人员家庭16户。经审核通过并公示家庭9022户,计划保障家庭5000户,12月中旬完成发放补贴。剩余家庭在2020年实现应保尽保,现阶段公租房保障模式已经成为我市住房保障的主要形式。

推进老旧小区改造缔造和谐美丽家园

记者在中山区昆明街道武昌社区武昌街248号楼拍摄的旧楼翻修前后对比照片。中山区昆明街道武昌社区是老旧楼集中区,房屋保暖和门窗设施老化。今年市政府为百姓实施的暖房工程,让武昌社区的这些老旧楼得到彻底翻修,老楼换新颜。居民高兴地说:“暖房工程暖了百姓的心。”

通过实施老旧小区改造,把老旧小区打造成为居住舒适、整洁有序、环境优美的美丽家园,增强老旧小区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昨日,记者从市住建局获悉,在市、区两级住建部门的共同努力下,今年老旧小区改造任务已经全部于10月底前完工。今年继续实施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暖房子)工程,共完成100万平方米改造任务,其中:中山区12万平方米,西岗区30万平方米,沙河口区8万平方米,甘井子区50万平方米,共改造342栋住宅,惠及16969户居民,主要对建筑的屋面、外墙进行节能保温改造、更换外窗、粉饰楼梯间、维修或更换单元门等,同时,各区结合实际情况,对实施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的项目楼院进行环境整治,调整铺装小区方砖步道,改善美化小区环境等。

25条“摸黑路”月底亮起来

今年,市市政公用事业服务中心对25条无灯路街进行路灯新建,彻底解决周边居民摸黑出行困扰,预计12月底前全部完工。据悉,为加快工程建设,市市政中心组织监理单位和施工单位不惧天气变冷,制定方案,投入大量人员和设备二十四小时轮班不间断施工。“摸黑路”改造工程分为两个标段同时建设施工,一标段主要建设内容:北斗街、拥政北街等19条路街新建路灯,共计新安装路灯287基,新敷设电缆10403米,新建路灯专用箱变7台等;二标段主要建设内容:振连路桥下、湾珠街等6条路街新建路灯,共计新安装路灯130基,新安装隧道灯239套,新敷设电缆11280米,新建路灯专用箱变4台等。截至目前,土建施工已基本完成,电气施工已完成60%,已完成总工程量的90%,预计12月底前全部完工。

市市政中心本着“防风险、除隐患、遏事故”的理念,在工程中将安全意识落到实处,通过在施工现场设置安全围挡、施工人员佩戴安全帽、穿安全反光背心,现场设置专职安全员等方式保证施工安全,派专人到现场严格按图、按进度施工。多部门联合协作,加快推进交警占道手续、市政挖掘手续、园林挖掘手续审批,为“摸黑路”建设做出应有努力。

无人管理居住小区也有了自己的“物业服务”

今年,市城乡建设投资集团会同市住建局积极开展无人管理居住小区的物业服务接管工作,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我市建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老旧小区因当时相关法规不完善、配套设施不到位、建设标准不统一、物业管理市场化不充分等原因,导致房屋公共部位维护保养严重不足,小区环境无人维护,日益成为城市治理的短板和百姓关注度较高的民生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大连城投物业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城投物业”)进行大量的调研并组织多次居民代表座谈会,了解居民们对于有偿物业服务的态度和物业服务诉求,最终确定工作思路。2019年,城投物业先后接管6个无人管理居住小区,开展试点工作。在试点小区,城投物业悬挂告示牌,公布服务内容、标准和报修电话,及时解决居民报修的楼道灯不亮、单元门损坏、下水道堵塞等问题并提供基础保洁服务。以中山区葵英街道石葵社区的民运巷试点小区为例,市城乡建设投资集团投入30余万元,清理小区违建、粉刷楼道、重新铺装破损不平的地面,每日清扫楼道卫生,小区面貌焕然一新。在小区内的随机回访中,小区居民及在此居住的老年人的子女用“干净”、“整齐”、“有序”、“绿色”、“靓丽”等关键词对物业服务给予高度肯定,并希望物业服务可以长期持续。目前,该项目已作为我市向住建部申报“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3个试点社区之一。

满足“最后一公里”生活需求

邻里生活中心作为一种全新的社区商业模式,其目的是服务群众、便利群众、造福群众,让周边的居民更真切感受到生活的便利。昨日,记者从市城乡建设投资集团获悉,聚焦群众需求和民生福祉,探索推动社区综合服务体的建设,他们有效搭建起满足居民“最后一公里”生活需求的创新产品线——“国房邻里生活中心”。

首个试点项目位于泉水公租房公建P4区,由市城乡建设投资集团与泉水街道共同打造,兼具商业配套、公益服务、社区党建功能。业态包含社区食堂、养老托幼、社区书房、邻里菜场和党建服务中心等。针对社区居民、困难群众和老年离退休人员分别制定专项优惠,让群众切实体会邻里生活中心带来的优惠和便利。尤其针对周边生活困难又有一技之长的群众,设置公益档口区域,供他们免费进驻。在切实提供配套服务的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困难群体的就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