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宿州:从胶片到数码 光影变化记录时代变迁:安徽宿州

一台老式的大块头相机放在架子上,照相师傅钻到一块黑布下,捏一捏“橡皮球”,只听“咔”的一声,照片就拍好了。这是人们在电影里常见的拍照场景。随着时代进步,老式照相设备早已淡出人们的视线。如果说一张照片承载着一段记忆,那么一家照相馆就见证着人们的生活变迁。 

“拍多大的照片?里面有镜子和喷壶,进去整理下头发。”7月11日上午,记者走进位于宿城胜利路上的冬兰照像馆,摄影师正热情招呼店里的客人。只见摄影师把相机固定在三脚架上,“咔嚓”一声,人物的形象瞬间定格,一张标准的证件照一会儿工夫就出来了。

照相馆装修很简单,外屋是柜台和工作区,墙面上挂着不少老照片,既有个人照,也有大幅集体照;内屋是拍照区。老板赵永信今年73岁。1963年,他进入国营照相馆工作,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了冬兰照相馆,店面分上下两层,一层拍证件照,二层拍婚纱照。“那时就有彩色照片了,人们流行拍个人化妆艺术照,俗称‘明星照’。”赵永信说,时代在变化,人们对拍照的需求也在提高。之后,他取消了婚纱拍摄业务,主营个人证件照、大幅集体照。

赵永信说,以前顾客多是来拍艺术照,照完用胶片洗出来,现在生活水平高了,数码相机、电脑、手机等成了家庭必备,胶片用不到了。“很多人都选择把照片以电子版的形式存放起来,只有需要正规证件照的时候才会到照相馆来拍。”早些年洗照片要等一星期,有了彩色扩印机后三四天即可取,而如今是立等可取。”赵永信说,他的拍照设备也从最早的胶片机过渡到现在的数码相机,不变的是他对人像拍摄的坚守。

“除了喜欢摄影的用数码相机拍摄,一般市民平时出游都直接用手机拍照了。”赵永信感叹,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让市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今年63岁的赵民也亲眼见证了照相馆的发展变迁。1985年,赵民进入新影照相馆工作,在暗房里从事照片冲洗工作。“一间黑屋子,一只红色的灯泡,有种‘暗无天日’的感觉。”赵民说,“暗房工作虽然辛苦却也是种享受,因为自己是第一个看到照片的人。前段时间,有位顾客拿着旧时的毕业照来翻新,一看还是我当年冲洗的,顿时觉得很有亲切感。”赵民回忆,逢年过节,照相馆的生意最火爆,来拍照的顾客络绎不绝,需要排队叫号。“那时候拍照是件大事,大家都穿上最好看的衣服,梳妆整齐来到照相馆,拍的多是黑白颜色的全家福。”

上世纪80年代初期,彩色照片兴起,宿州没有彩色冲印机,彩色照片要送到蚌埠、南京、徐州等地冲印。1986年左右,新影照相馆配备了一台彩色冲印机。彩色照片在明室冲印,赵民的工作环境也随之变化。“最初的彩色照片是在黑白照片的基础上用彩粉上色。有了彩色冲印机,人们对彩色照片很是着迷。照相馆的业务量剧增,经常是连天加夜干,遇到重要节日,更是忙得不可开交。”赵民说。

1999年,赵民在宿城城隍庙开了一家彩扩店。随着数码时代的到来,赵民家的店面几经搬迁且扩充到300多平方米,现在主要给影楼、照相馆提供照片后期处理、冲洗、放大、加工相册等业务。“就拿结婚照来说,胶片拍出来的照片基本不变样;数码技术时代,拍出来的照片经过后期处理,效果更出色。”赵民说,以前的结婚照,服装很单一,现在可谓纷繁多样、风格各异,“技术越来越先进,设备越来越智能,人们的需求千变万化,未来照相的业务将更加多元化。” (拂晓新闻网 文/欧雪 图/武正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