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汽车:保持在华领先,对电动及新能源仍充满信心|

从更换品牌标识到为驱动总成插电,大众汽车正在进行历史上最大幅度的转型。目标很明确:在电气出行时代,确保大众在华领先不动摇。

文/《人》管宏业

时隔不到一个月,两度大手笔品牌发布,继上个月在塔上点亮全新品牌标识后,不久前又发起新一轮产品攻势,包括即将投放的、Viloran,品牌今年在华全新车型将达5款之多。明年同样值得期待,除了6款新车外,在华投入将达到40亿欧元。国内车市出现更多不确定因素的当下,对中国市场的信念令人印象深刻。

同样值得一提的是,大幅转向的力度与决心。前不久,在与《人》进行的一场沟通会上,中国首席执行官冯思翰博士表示:“全面互联化的时代正在到来,正在开展一场大规模的电动出行攻势。”计划,到2025年产销的车型中至少有35%的车辆将是纯型;至2035年,型在总销量中的占比将升至50%。从生产规模到产品投放力度,占比都将大幅提升。电动化如此之重,以至于冯思翰肯定地说,电动出行领域的,将成为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核心驱动力。

由“表”及“里” 焕然一新

一场声势浩大的换标运动正在进行中。未来数个月,超过2100家南北品牌经销店,将更换超过13000个品牌标识,旨在诠释生机勃勃、明亮、多彩、目标明确的品牌新面貌。采用扁平化计的标识,不仅看上去更精炼,也更有电气化味道。

对于新标识的改变,冯思翰显然颇为满意。“我们的品牌标识正变得更年轻、更活力,更符合数字时代传播。”实际上,以品牌标识改变为基点,正在启动系统性的营销变革。这包括使用更加鲜艳和年轻化的颜色,更加以人为本的广告展示,通过种种改变,冯思翰希望通过此举让网点变得更加温馨舒适,让消费者感受到更多温暖体验。

“新”之新不仅来自于新面貌,更来自于内里——它全面押注的电气化。早在今年3月,年会上,宣布,将在未来十年内推出近70款新型,而非此前计划的50款。到2028年,基于平台生产的数量将从1500万辆增至2200万辆。

这或许是全球车企中最为庞大的新能源计划,纵观整个行业,还从来没有任何一家车企有过如此大规模、多层次的战略规划。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到2023年,仅针对电动化领域的投资就将超过300亿欧元,十年总量有可能达到800亿欧元之巨。到2030年,集团旗下车队中的覆盖比例将提高到至少40%。最终目的是——2050年完成包括车队、生产和管理环节在内的全面碳中和,也就是全产业链的零碳排。

中国首席执行官冯思翰博士

以中国为先导,正全力推进电动化与碳中和。至2020年,将基于现有车型推出10款新能源版本。至2023年,还将有10款纯电动ID.车型面市。猛烈的新品攻势下,明年计划交付40万辆,到2025年新能源车型产量达100万辆,并最终到2025年交付150万辆。冯思翰表示:“我们将与我们的用户一起‘遇见新’。将持续研发充满魅力的高能效内燃机车型,而ID.初见和ID.3也表明,将成为我们完全实现碳中和出行的必然之选。”

为了实现这一系列目标,从2020年开始,集团在中国市场的新能源发展将进入一个新阶段,其中,安亭工厂、MEB新能源工厂将相继建成投产,完全针对开发的MEB产品开始陆续推出,综合年产能将达到60万辆。将于2025年前推出30款在国内生产的,实现本土销量达到150万辆的目标。

开弓没有回头箭,庞大的投入与高企的目标,将推上了一条迥异于以往、全新的电气化战场,也是一条再难回头的不归路。冯思翰承认,在市场,制造商在每一辆车背后的资源和投入都如同一场博弈。毕竟消费者对待不像对传统燃油一样有很好的认知,同时消费者还存在充电焦虑、焦虑等方面担心。更多消费者至今仍存在观望态度。

这就类似于一个先有蛋还是先有鸡的两难,以及它所依附的配套设置、消费观念,并不总是同步进行。但若没有勇气,更何谈破冰。冯思翰说,不能只看当下和短期,必须登高望远。

“绝不能等到危机出现时才开始做决定。”他举例说明,上70年代全球石油危机,逆势推出车型,至今取得了巨大的市场。“新能源车补贴一定会终止,但对一辆车来说,它的取决于设计、品质、工艺和功能,以及最重要的市场定位等因素。如果你有好的产品,消费者一定会被吸引。”

对自己产品高度自信从来都是人的共同特征,冯思翰也不例外。他自己就开一辆品牌的插电式型。他向记者吹风,基于全新MEB平台打造的ID家族,可以极大化展示出的电动化攻势,从而抓住消费者的心。“就像餐馆一样,一定要有丰富的菜单供食客选择。要抓住车主的‘胃’,先得让他们真正享受你的产品。”

中国车市 谨慎乐观

很难想像,仅仅两年多前,在华只有一款本土产,轿车与处于严重不平衡状态。随着2018年启动战略,情况开始截然不同。就像是按下了快进键,的以让人瞠目的速度覆盖中国——到2020年,中国市场的品牌车型数量将增至12款。市场销量方面,目前,每五辆品牌车型中有一辆是,而预计至2025年,这一比例将变为50比50。

不仅是,整体销量也体现出品牌在中国的号召力。虽然前三季度国内车市同比下滑11%,但品牌销量市占率不降反升,重新回到15%的高点。作为中国首席执行官,冯思翰确实有理由感到自豪。

从去年至今,中国车市滑坡呈现放大趋势。冯思翰认为,2018年,整体车市减少了100多万辆,今年这一数字可能还会达到120万-130万辆。受中美贸易摩擦影响,大宗消费如房产、受到的牵连更多。从长远来看,没有什么迹象显示中美贸易摩擦会完全消失,市场也很难出现大幅回暖。

但向好的迹象开始酝酿。冯思翰表示,今年市场会降5%-6%左右,明年车市大概率不会再出现两位数降幅。对于2020年,他的预测相对乐观,偏向于认为市场会出现小幅增长。

新能源车市更是如此。虽然过去两个月国内新能源车都出现了下滑,但无论是中国政府还是企业,都不会放任其发展势头就此下跌。“如果我们对市场缺乏信心的话,政府也就不会陆续出台新的政策,而我们也不会投资数十亿欧元建设两个全新的MEB工厂。对于电动化及新能源市场,我们仍然充满信心。”

关键还在于引导,冯思翰希望,监管部门能够以更多方式参与推动新能源车发展。改变消费行为需要有力度的推动,如果要使新能源车成为公众可接受的常态,就要一方面为消费者提供出色的产品,同时通过政策扶持和基础设施的推动,使发展得更好更远。值得注意的是,当中国新能源车补贴退坡时,德国新能源车来自于政府的补贴在加大。

中国品牌 两极分化

早在2004年,冯思翰就深度参与中国业务,担任上海执行副总监。15年过去了,中国车市的消费特征、竞争态势已经天壤之别。最突出的一个现象是,陆续有跨国无奈退出中国,合资企业也不再是保险箱,曾经井水不犯河水的跨国与中国品牌,开始越来越多的短兵相接。

冯思翰也注意到了市场变化。他认为,过去几年里,中国品牌中产生了一些优质产品,与韩系品牌相比,部分中国主机厂在设计甚至是工艺上,比韩系车成长地更快,过去三五年间已逐渐站稳了脚根。但另一方面,有些品牌在短暂之后就陷入沉寂,市场出现了更剧烈的两极分化。

2500万辆也好,3000万辆也好,比欧洲与美国车市加起来还要大的中国市场,一定能给企业带来生存空间。但与国际市场不同,如德国、法国等都是其本土品牌占据主导。目前中国市场占据主导地位的并非其本土品牌,中国本土的主机厂还要迎头赶上,才能真正成为国际化的制造商。(文/《人》管宏业)【版权声明】本文系《人》独家原创稿件,版权为《人》所有。

了解更多资讯请下载易车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