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展|纤维艺术的“无界之归”,致敬杜尚的莎拉·卢卡斯]

原标题:评展|纤维艺术的“无界之归”,致敬杜尚的莎拉·卢卡斯

“澎湃新闻·艺术评论”(www.thepaper.cn)评展栏目,以亲身的观展体验和独立的视角,评点近期展览。

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对纤维这一种材料有了更近一步的探讨,同时尝试在纤维艺术中融入高科技和新媒体,近一步延伸了纤维的可能性;北京红砖美术馆的英国艺术家莎拉·卢卡斯个展则展现了艺术家以独特的视觉语言所表达对性别、阶级、女权、身份的思考。

本栏目欢迎投稿,投稿邮箱:dfzbyspl@126.com,邮件标题请注明“评展”。

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

浙江美术馆展期:2019年11月26日-2020年2月9日

中国丝绸博物馆展期:2019年11月26日-12月22日

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展期:2019年11月26日-12月2日

点评: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已走过第九个年头,相较前两届来说,本届展览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向大众科普纤维是什么、纤维到底有什么用等基础问题,而是对纤维这一种材料有了更近一步的探讨,同时尝试在纤维艺术中融入高科技和新媒体,近一步延伸了纤维的可能性。

评星:四星

“血色的绳子中网住红色的许愿纸。红纸上写着内心的愿望——希望能遇到一个生命中重要的人。绳子就像关系一样,可以缠绕、打结、拉伸或是切割。我们无法用眼睛直接看到这种联系,但是红色的丝线让人不自觉地想起血管,连接起我们观者与陌生的书写者之间的联系。”这是日本艺术家盐田千春在今年的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中呈现的作品《手拉手》。血红色的丝线纠缠在一起,占据了整整一个展厅。

盐田千春喜欢利用丝线来表达情绪和观念,我们对她的作品可能不陌生,今年下半年才刚刚在日本的森美术馆举办过个展,此外她的作品之前也在上海的一些展里出现过。

纤维于艺术家来说不仅仅是一种实体的存在,同时也是一种情绪、一种记忆、一种关联,红色的丝线代表血液,而黑色的丝线代表火灾,当你步入这个由丝线营造出来的空间里时,就已经强烈地感受到艺术家想要向你传达的那种情绪,无需任何言语。

展览现场

今年纤维艺术展的主题是“无界之归”。“无界之归”指的是在纤维艺术形而上的、不受边界限制的跨媒介创作。所以在展品的选择和策展思路上也进一步地拓展了纤维这种材料的边界。除了传统的丝线之外,也引入了一些高科技纤维材料如玻璃纤维等,同时还利用电脑代码等新媒体技术来赋予纤维不同的可能性。

除了盐田千春之外,今年的作品覆盖全球六大洲、共有来自18个国家和地区的40位/组艺术家的78件/组作品受邀参展。在结构和场馆分布上,展览由三个展区、七个单元构成:浙江美术馆的主题展“交融的间隔”、“无边的抽离”、“逾界的纠缠”、“第二皮肤”、“工作坊”,中国丝绸博物馆的“物超所值”,以及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的平行展“尹秀珍:七天”。

展览作品

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已走过第九个年头,相较前两届来说,本届展览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向大众科普纤维是什么、纤维到底有什么用等基础问题,而是对纤维这一种材料有了更进一步的探讨,同时尝试在纤维艺术中融入高科技和新媒体,近一步延伸了纤维的可能性。但对观众来说,可能会更不那么“友好”一点,观众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理解各个单元之间以及单元内作品之间的联系。

但是就像纤维艺术三年展发起人施慧说的那样:“纤维艺术早已不是最初的壁挂或者织物,而是一个带有文化的、社会的、甚至人类学属性的载体和概念。它代表着我们与这个世界、与身边的事物、与人的关联。”(文/tracy)

“莎拉·卢卡斯”作品展

展期:2019年11月2日 - 2020年2月16日

地点:红砖美术馆

点评:

莎拉·卢卡斯以日常用品构建出独特而具有强烈挑衅意味的视觉语言,从而表达自身对性别、阶级、女权、身份的思考,让观者重新审视自身对两性的看法。莎拉·卢卡斯早期作品中也出现过马桶,但都污秽不堪。当下作品却用新的视觉表达,也从女性主义视角向杜尚致敬。

评星:三星半

英国艺术家莎拉·卢卡斯(Sarah Lucas)自20世纪80-90年代初她就开始尝试用“拾得物”和日常用品构建出独特而具有强烈挑衅意味的视觉语言,从而表达自身对性别、阶级、女权、身份的思考,直率而暧昧地让观者重新审视自身对两性的看法。

北京红砖美术馆的这场展览被莎拉·卢卡斯视为“审视自我30年创作生涯的大展”,她也借此计划在北京驻地完成了一系列新作,“比起对英国的熟悉,我并不太了解中国人如何思考文化、常规、无畏、激进与保守”。值得一提的是,莎拉·卢卡斯在开幕现场邀请从世界各地赶来的女性,及身着女装的男性观众向一面空白墙壁投掷1000颗鸡蛋。当所有蛋黄、蛋清、蛋壳流泻的痕迹迅速在墙上渲染出一幅画,红砖美术馆随之沸腾了起来。

展览开幕现场“正在发生”的行为及装置作品《致女人的一千个鸡蛋》

这件“正在发生”的行为及装置作品《致女人的一千个鸡蛋》从一开始就点燃了观众的热情,随后艺术家又邀请大家集体吃香蕉,犹如对她上世纪90年代知名的“自我肖像”系列《吃香蕉》这件早期作品的一次戏仿。

我们能够体会到在最初的艺术实践中,莎拉·卢卡斯习惯用日常拾得物品的局部去代表整体成为其创作的一种手法,从而将家具、食物、小报、长筒袜、马桶和香烟等琐碎的日常物品转化为迷惑、荒谬或大胆、幽默而具有对抗性的场景。这些物品原来自其生活中的某个整体情境,一但被莎拉·卢卡斯变成为作品,便脱离其固有的确切性环境,导致在新环境中产生强烈的投射性联想。蛋经常被与生育概念联系在一起,在卢卡斯的作品中,不同形态的蛋反复出现,发挥着符号性和喜剧性的效果。

展览现场

莎拉·卢卡斯出生于英国的工人家庭,从小就产生与男孩竞争的意识,当有些画廊只选择与男性艺术家合作时,就使其不由自主地借由作品展开对两性身份的别样探讨。

然而,男性与女性为何产生这样的区别?如何消解这种身份的对抗?莎拉·卢卡斯用如斯洛克、烟草、汽车等传统的男性象征物,侵占着刻板印象中的男性空间。《北京钻石》是她在红砖美术馆所创作的一件作品,将一辆老式的沃尔沃汽车,用一把铁锤暴力的摧毁,类似男性的暴力摧毁男性的象征物。莎拉·卢卡斯于90年代创作的一系列自我肖像照片,用中性的打扮,挑衅着男性身份。

莎拉·卢卡斯新作品

有趣的是,在莎拉·卢卡斯的最新创作中,她将早期的某些核心理念作为其新观念的牵引力,表达上由早期“单一、直白、粗糙、戏谑”走向“多元、细腻、幽默、艺术史”的新视觉表达。《软马桶》用类似于黄如尿液的树脂制作成为马桶,透明的材质优雅而细致,却与马桶本身污秽的特征对立。莎拉·卢卡斯早期作品中也出现过马桶,但都污秽不堪。当下作品却用新的视觉表达,也从女性主义视角向杜尚致敬。(文/丁宁)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