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日常生活中的文化逻辑——“本土人类学与民俗研究专题”新书...|

11月28日晚,“探寻日常生活中的文化逻辑”主题新书发布会在北京单向空间(爱琴海店)举办,“本土人类学与民俗研究专题”系列的三部新著问世,即《生熟有度——汉人社会及文化的一项结构主义人类学研究》《道在屎溺——当代中国的厕所革命》《百年衣装——中式服装的谱系和汉服运动》。这是周星教授结合人类学和民俗学的方法,对中国本土社会及文化进行探究的系列著作。丛书主编周星教授、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高丙中和社会学博士杨娜进行了座谈。

发布会现场,现为日本爱知大学国际交流学部教授、国际中国学研究中心所长的周星首先介绍了自己结集出版“本土人类学与民俗研究专题”这一著作系列的思路。中国民众的日常生活里面包含了怎样的文化逻辑?他们在生活中怎样建构人生意义与幸福感?人类学和民俗学将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与生活方式作为研究主题。因此,他会关注人的排泄行为、着装行为的变化及其后的社会文化因素。周星教授表示,目前中国正进入一个日常生活的变革时代,包括人们的衣、食、住、用、行、厕所、垃圾七个层面,这七个层面都解决了,也就意味着中国社会真正进入现代社会。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高丙中用“衣冠禽兽”和“饮食男女”两词来概括了关于服制、厕所等日常生活的研究。他认为,人作为动物被文明化,生活进入现代,具有了更好的物质财富与资源,在此过程中,一方面是现代化升华转化,一方面又是传统的延续。

作为汉服运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之一,杨娜博士认为,随着汉服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以日常穿着实践来推动社会的接受,是汉服运动的努力和发展方向。

在《生熟有度》一书中,作者拓展了法国著名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的“生/熟”这一对概念,将其运用于中国社会的分析之中。周星教授发现,“生”与“熟”是汉人社会与文化中的一组基本的分类范畴,它既用于食材、药物、土地等的分类,也用于工艺、书画艺术等的区分;既用于对个人成长阶段和社会身份状态的划分,也用于人际关系程度的区分;在历史上,这一对概念还被用在以不同族群关系确认的民族认识上。这一对概念可以作为解读中国汉文化整体逻辑的一个密码。

《道在屎溺》从我国当前正在进行中的厕所革命展开论述,显示了国人日常生活变革的方向。该书是中国人类学者第一部相关主题的原创性著作。周星教授一方面从历史维度梳理了我国从农耕社会到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们排泄行为规范和公共厕所的变化,另一方面探究了中国人的污秽观、卫生观以及文明论等观念的发展和变化。

《百年衣装》梳理了中国社会一个世纪以来有关中式服装的各种社会动态和文化实践。作者讨论了长袍马褂、中山装、旗袍、新唐装、新中装、中式礼服等中式服装百年来的演变轨迹及其社会文化意义,尤其关注了近年来在青年群体中兴起的“汉服运动”,并对中式服装的可能性进行了展望。

“立足本土社会,透过国人熟悉的日常生活和习俗,探究对中国社会内部的深入理解。”周星教授谈到,收入此系列的若干专题性研究,大都是在上述理念支持下,历经数年的认真思考与探索逐步完成的。他希望,这些缘起于个人学术趣味的专题研究,能推动大众的本土文化认知,引导更深刻的文化自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