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Do基金会创始人李厚霖——探索公益与艺术结合的先行者】

224名“敢作梦”的孩子,10位“有想法”的艺术家,看似完全平行时空的两种人,因为艺术的相遇,碰撞出了绚烂的火花。400余件作品,从拉萨到北京,穿越近4000公里,一场无声世界的艺术展即将上演。

2019年11月9日,“I Do用艺术点亮梦想”西藏特殊儿童艺术作品公益展在北京798艺术区正式开幕。本次艺术展是I Do 基金会为来自拉萨市特殊教育学校的224名“藏地梵高”打造的专属展览,共收录了艺术支教期间孩子们在艺术家指导下创作的400余件天马行空的作品。

高孝午、刘子宁、张永旭、尤勇、肖江、王波等6位国内顶级当代艺术家作为艺术导师也纷纷亲临现场,同样参与过艺术支教的沈敬东、范学宜、陈彧凡、陈彧君等三位艺术家因故未出席,也电话表达了对展览开幕的祝贺及孩子们第一次来京的欢迎。为感谢艺术家们在此前I Do 基金会举办的艺术支教过程中给孩子们带来的艺术上的启蒙,I Do 基金会创始人、HIERSUN(恒信)钻石机构创始人、董事长李厚霖与I Do基金会艺术梦想项目爱心大使、著名表演艺术家蔡明共同为艺术家们颁发了“I Do公益艺术委员会艺术顾问”聘书。

I Do基金会艺术梦想项目爱心大使、著名表演艺术家蔡明(右)与“I Do公益艺术委员会艺术顾问”艺术家

从无声到有声 用艺术与世界对话

当晚,这场艺术展的主角10名来自拉萨市特殊教育学院的小艺术家代表以及他们的老师校长也来到了发布会现场,共同见证这场专属于他们的梦想时刻。被艺术家们一直称赞艺术天赋极高,以后能开个人画展的听障男孩土多多吉也来到了现场,他用手语说:“谢谢指导我的艺术家老师们,我特别喜欢画画,但从来没有想过自己的作品可以被这么多人喜欢,还能被展览出来,未来希望成为和你们一样的人。“

再次看到这些纯真的孩子,张永旭老师和他的学生紧紧拥抱,“我回来后一直忘不了他们眼神,那种渴望的眼神,还有对艺术的渴望。我觉得残障这种词其实不应该用在他们身上,他们真的很完美。”亲自指导了土多多吉的尤勇老师也说道:“我们用艺术来跟他们沟通,其实更多的是激发他们在用艺术表达他们自己,我只是在旁观,然后能够稍微加一点点引导,我觉得他们的潜能完全不亚于任何健康的人。”

10名来自拉萨市特殊教育学院的小艺术家代表与艺术家们

对于像土多多吉这样的特殊儿童而言,他们被关闭了“正常的沟通大门”,隔绝在一个无声又孤寂的世界里,而艺术给这些孩子带来了巨大的改变,他们借由艺术去表达,沟通了不能言说的内心世界。“艺术家高孝午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孩子就是透过艺术的东西,开创他们对美好世界的一种想象,透过艺术的方式,他能找到他喜欢的,存在的一种世界。”。I Do基金会从2011年便看到了艺术对于特殊儿童的重要意义,并启动艺术梦想计划,还精心挑选了拉萨市特殊教育学校作为实践基地,今年4月和9月,I Do基金会先后邀请了沈敬东、高孝午、刘子宁、范学宜、张永旭、尤勇、陈彧凡、陈彧君、肖江、王波等十多位国内顶级当代艺术家不远万里,前往拉萨市特殊教育学校进行艺术支教,借由这种沉浸式专业艺术教学对孩子们进行一对一的艺术启发。沈敬东老师希望孩子们对绘画有真诚的态度,第一天上课就告诉孩子们:“人一辈子只画一幅画,就是在画自己。”他让孩子们先画手,因为手是他们最亲密的器官,是他们心灵的表情。有着诗人身份范学宜老师会带领孩子们去观察自然,用从拉萨河边捡来的石头画画,“生活中发生的一切都是艺术表达的灵感。”她希望艺术带给孩子们的不是完成了某件作品,而是一双热爱生活、善于发现美的眼睛。陈彧凡和陈彧君两位“兄弟”艺术家挑战了低龄班孩子,他们准备充分,不约而同地选择用剪贴画创作的方式,通过陪伴激发孩子们天才般的想象力,“我就想他们的天真和自由的灵魂是他们最大的财富。这个东西是我们所有的人都给不到他的。“选择通过3年的努力和积累,已经有400余件优秀艺术作品在本次公益展中陆续展出。在筹备孩子们的首个展览并梳理孩子们画作的过程中,策展人王雪就表示,“孩子们创作的数量堪比一次大型展览。”

支教照片

走进位于798艺术区朗空美术馆的展区,每一件来自无声世界的作品仿佛就是孩子们与世界的对话,他们通过这种独特的“语言”,向人们传达着他们的“声音”。看到自己班孩子的画作,特意从上海赶过来的肖江老师热情的给我们介绍,“你看这是我们班的赤列平措,他是能说话的,能听的,但老师跟我说他平时从来不说话,所以才被家长从正常学校送到了特校。但这两天画画下来,他每次画画就一直唱歌,非常享受,绘画真正带给了他们快乐”。不止赤列平措,我们看到了,《听》这幅画中,听障儿童旦增扎西“我也想听这个世界的声音”的心声,《爸爸妈妈的家》这幅画中,听障儿童白玛曲珍关于家的思念,可能他们无法诉说,但是通过画作所有人都读懂了。“绘画对他们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窗口,他们通过这个方式去表达,去享受他们的自由,享受他们生命中的那种特别璀璨,这就是生命本身的能量。” 艺术家王波老师感叹道。陈彧君老师虽然没有亲自来,他同样为自己学生的每件作品都精心写了故事解读,他还写道,“我们经常说,上帝把一扇门堵掉,一定会把另一个通道狠狠地打开,你会发现每个小孩身上都有很多我们成人缺乏的东西,这其实就是这些小朋友很宝贵的原生态的东西。”

《听》

《爸爸妈妈的家》

从哺育到反哺 在碰撞中收获灵感与滋养

“有个最小的,做了个最大的‘公鸡’作品,看似最没法度,一直好像在没有目地的捏,竟然最后把所有废弃的彩泥揉捏成许许多多的鸡蛋。”在和孩子们的交流中给艺术家高孝午很多惊喜,他觉得如何最好地和孩子们交流是确实是难点,但这能慢慢地解决,就像艺术创作一样,过程本身最有意义。

艺术家高孝午与拉萨市特殊教育学校的孩子们

对于每一位艺术家来说,艺术创作正是他们内心深处情感的迸发,而通常艺术的灵感又是飘忽不定可遇而不可求,所以生命中那些触底内心的交流、融入血液的感动都成为了他们日后创作的源泉和营养。在发布会沙龙对话环节,艺术家们分享了艺术支教的很多感受。当谈到自己最大的感受时,刘子宁老师说,“通过这一段跟孩子们的接触,我发现他们对绘画的理解非常直接。他们很感性,这个是我在长时间职业艺术家道路上慢慢在缺失的东西。所以说我还是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对艺术直接的理解和那种敢于发挥的那种状态。”

展览现场

“我到西藏后,最深的感受是纯净的人心和纯净的蓝天雪山。孩子们最现在画布上画了一只佛眼,孩子们画完后,我进行整体的调整,形成现在的《心之瞳》。”艺术家刘子宁的创作与眼睛有关,作品趋于抽象,这次与藏区学校的孩子们一起创作,对于他而言是一次震撼心灵的经历。

从给予孩子们艺术上的启蒙,到从他们身上体验到生命从未有过的感受,汲取到艺术的灵感和滋养,我们所看到不仅是孩子们的成长,还有着两种生命的碰撞。在展览非常显眼的位置有一幅画作叫《心之瞳》,这是艺术家刘子宁与孩子们共同完成的作品,在艺术支教的最后一天,他让孩子们一起完成眼睛的创作,孩子们画佛的眼睛、蛇的眼睛、自己的眼睛,画最后一只眼睛的是一名视障儿童,她叫桑旦曲嘎才珍,她在画布上留下了自己渴望看见世界的眼睛。回京后,刘子宁又将这幅作品创作完成,成为了最令人震撼的一幅作品。

艺术家刘子宁(右)与孩子们共同完成的作品《心之瞳》

《心之瞳》

此外,李厚霖带领I Do基金会也一直在探索公益与艺术的边界,基于商业视角下两者跨界融合的全新发展模式。在过去的三年时间里,I Do基金会携手多家知名艺术机构和十多位艺术家导师,开始将专业的艺术创作活动带入公益领域,让艺术赋能公益和受助对象,让公益反哺艺术家和艺术创作。

未来,将以本次公益展为起点,持续开展面向西藏特殊儿童的艺术支教和公益展览,邀请更多的艺术家参与进来,让更多的特殊儿童可以自由发挥和创造他们的艺术天赋,提升他们的生存能力,甚至改变他们的人生轨迹,也让I Do基金会找到公益可持续发展的全新模式,并持续推进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