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众多名人聚集的“亨昌里”,原来在长宁这条路上

愚园路上的1376弄亨昌里是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毛泽东、周恩来、瞿秋白等26名革命者曾在亨昌里34号创立了中共中央机关《布尔什维克》编辑部;无产阶级革命家陈独秀、罗亦农,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李公朴曾居于此。上世纪五十年代,这里还开办过上海早期的“助餐点”!岁月钩沉,来跟着小编到愚园路老弄堂寻踪觅迹吧~

1925年,先施、永安两大“亲家”公司,在此合资兴建3层外廊风格装饰的新式里弄,分列5排,共25幢,供两公司高级职员居住。

亨昌里南北贯通,南向愚园路,北通长宁路,弄堂有对称的过街楼,上个世纪90年代,由于长宁路拓宽工程启动,后弄堂的过街楼被拆除。

1927年,几个操着异乡口音的年轻人住进亨昌里34号,创办中共中央机关刊物《布尔什维克》,编委会为瞿秋白、罗亦农、邓中夏、王若飞、郑超麟五人,后毛泽东、周恩来等加入,共26人,瞿秋白担任编委会主任,每次编辑会议都以搓麻将为掩护。

1928年4月15日,临时中央政治常委、编委罗亦农被租界巡捕逮捕,他在狱中写下绝命诗:“残躯何足惜,大敌正当前。”4月21日,他于龙华就义。《布尔什维克》杂志登载了罗亦农就义的消息。文中写到:“中国无产阶级牢记住他的领袖,将为他的领袖报仇。”

1984年,《布尔什维克》编辑部旧址被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并被修复为长宁区革命文物陈列馆,于1988年10月向社会开放。现一楼为“长宁区革命史料史迹展”,二楼为编辑部的复原陈列室。

抗战爆发前,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爱国七君子”之一的李公朴先生曾居住于亨昌里24号。当时在此与李先生同住的有其夫人张曼筠、岳父母、他的一双儿女国友和国男,还有他的外甥张则孙。

1946年7月11日晚,李公朴在云南昆明遭到国民党特务暗杀,为他一生追求的民主事业奉献了生命。

李公朴与家人的合影

据老居民杨伯伯向小编介绍,过去,亨昌里的烟火气非常浓厚,南北前后的过街楼下,各式各样的小商贩在过道内设摊营生,前弄有烫衣摊、馄饨摊、擦皮鞋摊和各种小修小补,后弄堂则有裁缝店、米店、酱油店。

酷暑时节,一到夜里,前后弄堂都被西瓜摊和其他夜市生意摊所“占领”,许多居民搬着小板凳来此纳凉,这也是过去上海里弄常见的一道风景。

如今,亨昌里过街楼下成了宣传廊,墙面上展示着曾居住于亨昌里及其附近的历史名人。

上世纪五十年代,为配合上海妇女解放运动的开展,亨昌里4号和6号的底楼办起了“愚三食堂”,可谓称得上是上海早期的“助餐点”了,沿街房开起了托儿所,这些便民场所的开办,使一部分家庭妇女走上工作岗位的同时,也解决了弄堂里双职工子女、单身老人的吃饭和托儿问题。

愚三食堂旧貌

近阶段,江苏路街道在党建引领之下逐步开展了弄堂自治,推行“弄长制”,亨昌里便是先行示范的弄堂之一。使弄堂车辆有序停放,“扰民”树杈分别作截短和截断处理,垃圾分类有效推进……弄堂里的各项事务形成了制度化管理。

猜你喜欢

原标题:《曾经有众多名人聚集的“亨昌里”,原来在长宁这条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