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周刊·前沿】社会文明程度高:树道德标杆 筑精神高地_

嘉宾 东南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袁久红 (左一) 道德发展智库行政负责人 王 珏 主持 新华日报社全媒体评论理论部记者 魏晓敏 (右一)

iv^5iw饨ky大学等合作进行了三轮全国道德国情大调查和四轮江苏道德国情调查。调查发现,江苏伦理道德呈现“四高”气象:生活满意度高,伦理道德发展的信心指数高,获得感高,幸福感高。江苏人对所在地的伦理道德状况总体满意度高出全国10个百分点,人际关系总体满意度也高出全国将近10个百分点。

袁久红:五年以来,江苏始终牢记总书记嘱托,勇于担当作为,在增强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上狠下功夫,推动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升,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举旗定向坚定有力,培根铸魂成效显著。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高不高,很重要的标准就是思想的高度,与思想文化的先进性密切相关。过去五年,江苏努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根”(中华民族精神之“根”),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四个自信”的理想信念之“魂”)。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想信念做了大量的工作,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二是道德风尚更加彰显,文明创建硕果累累。在建设道德风尚高地方面,实施道德风尚高地建设“七大行动”,近三年全省有55个先进典型入选全国志愿服务“四个100”,总数位居全国前列;建成17个全国文明城市,总数和占比均居全国第一;建成187个全国文明村镇、301个全国文明单位,总数均居全国前列。

三是文艺生产更加繁荣,文化标识度更加显著。精品力作不断涌现,文学、影视、戏剧、音乐等各类作品屡获全国性大奖。通过编制规划、设立发展基金、编纂《中国运河志》,把运河文化打造成为具有更高显示度的江苏文化标识、文化名片。组织实施江苏文脉整理与研究工程,首批成果86册《江苏文库》出版,着力打造江南文脉论坛、打响江南文化品牌。

四是科教文卫成就斐然,法治建设全面进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绩效和群众安全感满意率持续位居全国前列,江苏被公认为全国最安全的省份之一,2018年全省公众安全感提高到97.6%,法治建设满意度提高到97.5%。

五是公共文化服务更加优化,文化产业更加发达。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文化惠民的精准度和含金量不断提高,已基本建成了“省有四馆、市有三馆、县有两馆、乡有一站、村有一室”的五级文化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覆盖率超过90%,国家一级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总数居全国第一。

建好“起始一公里” 打通“最后一公里”

主持人:成绩来之不易,您认为,取得这些成绩的原因有哪些?给我们什么启示?

袁久红: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积极参与。江苏始终把为百姓谋福祉、让社会更和谐作为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比如,江苏重点建设的“文化畅通”和“精准惠民”两大工程,前者聚焦在建好“起始一公里”的同时,着力打通“最后一公里”,后者旨在建立健全群众文化需求跟踪反馈机制,让群众成为“定菜单”“评菜单”“加新菜”的主体,让文化菜单更加合口、美味。

加大资源投入,提供服务支撑。近些年政府投入的稳步增长,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强有力支撑。比如,2016年教育支出达到了1845亿元,占整个财政支出的比重达18.5%,高于公共财政支出平均增幅2.6个百分点,是江苏省公共财政第一大支出,2018年增加到2056.5亿元,增长11.43%。公共安全投入从2016年的632.5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826.6亿元,增长了30.69%。2018年医疗卫生投入845.5亿元,比2016年增加18.2%。

强化责任考核,让软任务硬起来。充分发挥绩效考核的“指挥棒”作用,把精神文明建设各项任务具体化、目标化、数量化,作为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以此引导和推动精神文明建设水平全面提升,实现软实力与硬实力同步提升,精神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比如将注册志愿者占城镇人口比例、全民综合阅读率、法治建设满意度、公众安全感、社会文明程度测评指数等指标纳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核体系。

王珏:江苏长期以来重视精神文明建设,成绩的取得有历史原因,更与江苏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积极推动有关,体现了价值自觉、理论自觉和实践自觉。

2015年省委省政府明确把“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作为江苏“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同年,省文明委出台《构筑道德风尚建设高地行动方案(2016-2020)》,特意将战略谋划称为“行动方案”,组织实施“七大行动”,在全省各地弘扬真善美、树立新风尚、传播正能量,促进人民群众精神风貌和道德品质的提升。

由于“七大行动”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中,人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被最大程度激发出来,由此突破了传统道德建设的固有模式,给道德风尚建设高地带来全新的气象。

江苏把社会文明的提升、道德风尚的建设作为系统工程进行谋划和实施。除着眼于把江苏建设成为有温度的人文之地、有显示度的文明之地、有感受度的精神家园的目标定位外,在工作实践中更予以积极推进,对于每一个行动的具体牵头单位和协作单位都一一予以明确。

道德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工程,仅依靠某一方力量无法形成好的效果。如何将多方社会力量集聚起来形成合力,是考量一国一地战略谋划能力的关键。在这方面,江苏道德建设在持续的实践探索中形成了“文明办—道德发展智库—大众行动”“三位一体”战略方案,从而将文明办的行政组织领导、智库的伦理道德理念供给和大众的道德实践行动整合到一个“力的平行四边形”中,以此推进江苏道德建设持续发展。

优秀文化不能养在深闺束之高阁

主持人:江苏是江南水乡,文化底蕴深厚,如何通过文化惠民,不断提升百姓的幸福感、获得感?

袁久红:第一,丰富文化产品,打造文化品牌。优秀的传统文化不能养在深闺束之高阁。要继续走出来,再次活起来,生产一批接地气、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文化产品,让文化惠民菜单更丰富。同时,还要注重品牌,菜单丰富了,还要有好菜。比如开展特色乡镇文化站建设和文化品牌建设,“流动博物馆”进基层,在广场、村头、社区听歌赏戏看电影,常年送戏、送书、送电影、送春联等文化惠民活动,让百姓得实惠。

第二,提供财力支撑,让文化消费触手可及。要尽量投入资源创造条件,让人民群众在面对优秀传统文化产品时,不能只是望梅止渴、画饼充饥,可望不可及。一是将传统文化产品纳入“文化畅通”和“精准惠民”工程,实行票价减免。二是完善配套设施建设,加大对厕所、餐饮、购物、停车等周边设施的改造力度,提升文化消费体验。

第三,深度挖掘文化资源,推动文化养民富民。江苏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要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推动江苏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比如,围绕江南文化、运河文化、红色文化打造一批文旅融合重点项目,培育一批水乡文化旅游风情小镇,打造一批精品文旅线路,让老百姓一方面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活力,同时又增加就业机会,不仅经济上富起来,精神上也富起来。

铸就江苏人伟岸的精神丰碑

主持人:国庆前夕,我省多位先进人物获得“最美奋斗者”称号。一代代奋斗者的价值追求,不断丰富江苏的文化内涵,铸就了江苏人伟岸的精神丰碑,您认为这些精神体现在哪些方面,如何传承?

王珏:江苏有着独特的精神风貌和文化特质,这与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有关。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江苏区域文化形成了多元格局,并具有勇于开拓、对外开放、重经创业和重教尚文等特征。这些特征实质指向了江苏人做人做事的基本价值取向,就是努力奋斗、敢于拼搏。从江苏的历史发展来看,江苏的经济社会发展在全国始终占有重要的地位。比如明清时期以至鼎盛,粮、盐产量居全国之首;江苏的商品经济发展首开民族工商业之先河;江苏的科举状元几近全国1/3。同时,涌现出诸多思想家和学问大家,如四大名著的作者中就有3位是江苏人,另外还出现了泰州、扬州、常州三大学术流派。应该说,奋斗精神造就了这些辉煌的成绩。

我省多名先进人物获得“最美奋斗者”的称号,也充分说明了这种奋斗精神在江苏的现代发展中得到传承和发扬。“奋斗是对新时代最好的回答”。所以,努力争做“最美奋斗者”实际上就是对我们江苏优秀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也是对现代江苏时代精神与社会发展需要的呼应。

奋斗是一种“主动精神”,一种主动拼搏、保持朝气、勇于创新的精神;奋斗是一种“战斗精神”,一种面对困难,不畏挑战、迎难而上的精神;奋斗也是一种“务实精神”,一种脚踏实地、敢于追梦、勇于实现的精神。只有传承这种奋斗精神,人人努力做奋斗者,个人的发展、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会一一实现。

主持人:刚刚召开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一个重要主题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从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角度看,您认为应该如何提升社会文明程度?

袁久红:要加强制度建设,护航精神文明建设。制度建设是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的主题词,其中涉及思想文化的制度建设有五项。结合江苏精神文明建设实际,应着重建立健全资源投入保障制度、文化服务均等化制度、弘扬正能量传递真善美制度、诚实守信制度、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制度等,树立价值导向,明确行为预期,激发全社会向上向善的磅礴力量。

要加强协同治理,构建共建共治新格局。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同样,精神文明建设也需要建立包括党政机构、市场主体、社会组织与公民个人等多元主体在内的协同治理体系,形成推动社会文明程度持续提升的强大合力,提高治理效能。为此,各级政府必须强化社会协同意识,完善协同发展机制,培育社会团队,提升服务能力,实现多元协同治理的新局面。

要强化科技支撑,推动文化与道德治理智能化。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为破解文化治理难题提供了新路径。这些新技术的广泛应用有助于推动治理思维方式的转变,提升治理的精准性和高效性,提升文化与社会综合治理的现代化水平。比如,积极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各类信息化技术手段,提升文明治理的预见性、精准性、高效性。

记者 魏晓敏

策划:刘庆传 孙 敏

美编:朱丹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