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马铃薯之乡到中国茶海:地理标志精准扶贫西部宣讲...:马铃薯精准播种

本文原标题:《从马铃薯之乡到中国茶海:地理标志精准扶贫西部宣讲团走进威宁、湄潭》

原创:李春威宁有三宝:土豆洋芋马铃薯。

7月23日,记者跟随国家知识产权局地理标志精准扶贫西部宣讲团一行在结束贵阳的集中宣讲后,乘车5个小时,来到了素有“中国南方马铃薯之乡”美誉的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

土豆洋芋马铃薯,其实都是洋芋。很多人知道威宁,也是因为“威宁洋芋”这件地理标志商标。

马铃薯是400多年前从秘鲁和智利传入中国的,而威宁的土壤条件、空气湿度、年降雨、气温等特点都与马铃薯原产地秘鲁安第斯山区极为相似,是最适宜栽种马铃薯的地区之一。

2009年,“威宁洋芋”地理标志商标获得核准注册,威宁马铃薯产业从此步入发展的快车道。

按照“种植规模化、布局区域化、生产标准化、品种专用化、加工精细化、营销品牌化”的思路,威宁把马铃薯作为全县的一项大产业来抓。数据显示,目前威宁马铃薯种植面积达190多万亩,农民从马铃薯产业中实现人均纯收入超过1600元,占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22%以上。马铃薯产业已成为威宁农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2017年1月,威宁被国家农业部认定为第一批马铃薯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11月,威宁被中国食品工业协会授予“中国薯城”称号。“原来马铃薯开出来的花这么漂亮!”

7月23下午,在威宁的第一站,宣讲团成员来到了中垦薯业有限责任公司的马铃薯组培中心。走进宽敞明亮的中心,大家忍不住发出惊叹声。中心内常年恒温,一株株马铃薯种苗在科研人员的精心培育下在这里静静生长。“育苗成功后他们就成了马铃薯的妈妈。”工作人员的介绍非常生动,中心内响起了欢快的笑声。据介绍,中垦薯业有限责任公司系中国农业发展集团旗下的成员企业,总部就在威宁。公司在威宁稳步开展马铃薯脱毒种苗组培中心、微型薯生产基地、原种繁育基地、马铃薯全粉加工厂等建设。“把小土豆做成大产业,让大产业助推大扶贫。”

走出组培中心,对面高处科研中心楼顶的两句标语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这句话不仅是中垦薯业的口号,也是威宁在精准扶贫道路上的实践。

据介绍,中垦薯业提出“抓两头,带中间”的发展战略,建设种源基地确保优质种薯供应,建设马铃薯加工厂解决销售问题,以此带动100万亩马铃薯商品薯生产。种植马铃薯的农民通过脱毒马铃薯种植技术的应用以及优质新品种的引进,迅速提高单产水平和质量,可为当地马铃薯种植户增加收入12亿元。公司基地与加工厂的建设,还提供了大量劳务用工岗位,带动地方就业,增加农民收入。

产业升级,让威宁马铃薯从“生活薯”变成“致富薯”。在威宁期间,记者还见到了威宁南方马铃薯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马永军,他在2008年带头创办了威宁南方马铃薯专业合作社,带领当地农民将马铃薯运往广东、广西等省外大中城市等地销售,有效带动群众致富。2016年又注册了贵州南方薯业科技有限公司,在使用威宁洋芋地理标志商标的同时,公司的南方薯宝商标知名度也不断提升。

马永军告诉记者,公司年销售种薯3万吨,销售额达7500万元,直接带动薯农3000户、1.2万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680户,年人均增收1300元。7月24日上午,宣讲团一行在威宁县行政中心召开座谈会,与当地相关部门、协会、企业代表面对面交流。机会难得,小小的会议室内座无虚席。

威宁县人民政府副县长潘卫东介绍了全县农业产业发展情况,毕节市市场监管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了毕节地理标志工作情况。宣讲团成员——山东省淄博市市场监管局(市知识产权局)副局长王光春,江西省赣州市赣南脐橙协会会长廖明生,福建省福鼎市茶叶协会会长林立慈,围绕产业发展、塑造品牌、宣传推广等内容,分别介绍了地理标志精准扶贫方面的经验与做法。他们的现身说法引起了与会人员的强烈兴趣,在自由交流环节,威宁苹果、威宁苦荞、威宁党参等地理标志商标注册人代表争相介绍各自的商标注册使用情况并纷纷提问:

威宁苦荞作为原材料已经获得地理标志商标核准注册,是否可以使用在苦荞加工的其他类别商品上?

地理标志商标到期要续展,如果想更换商标注册人名义应当如何办理?应当提供哪些证明材料?

已经注册的地理标志商标如威宁苹果等如何加强宣传扩大影响力,进一步促进威宁全县的精准扶贫工作?

……

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局审查五处处长李崝与几位宣讲团成员一起,耐心解答,座谈会取得了良好成效。交流结束后,宣讲团成员福建省福鼎市茶叶协会会长林立慈和江西省赣州市赣南脐橙协会会长廖明生还与威宁洋芋地理标志商标注册人威宁县农业产业发展投资有限公司及威宁苹果地理标志商标注册人威宁县果业发展中心签订了一对一帮扶协议。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贵州省市场监管局副巡视员刘勇和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运用促进司巡视员王冬峰做总结发言,他们都表示,希望威宁以宣讲团到来为契机,发挥威宁独特的气候地理环境优势,进一步做好地理标志工作,助推威宁农业发展和脱贫攻坚。。

湄潭:茶园变公园,茶山变金山

离开威宁路上,记者发朋友圈说要去湄潭。多位好友留言说:湄潭翠芽不错。我回复道:“我知道呀!这件地理标志商标非常有名。”

7月24日傍晚,宣讲团来到了湄潭。隶属遵义市的湄潭县因茶而知名,车子一进入湄潭,记者注意到路边的路灯,造型都是茶树叶子,还有茶壶、盖碗等体现茶元素的建筑,仿佛无声的广告。

据了解,湄潭有生态茶园60万亩,是贵州第一茶县,湄潭翠芽和遵义红这两件地理标志商标,均已注册10年。经过多年精心的运用、宣传、保护,茶叶成为当地茶农脱贫致富的“金叶子”,两件地理标志也成为湄潭对外宣传的“金名片”。来到湄潭,记者手中拿到的活动手册中载明:湄潭曾经是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重点县,全县建档贫困户12961户43689人,已脱贫9913户35777人,经国务院第三方评估机构进行专项评估检查,已于2018年9月成功退出贫困县。看着窗外的美景,记者由衷地为眼前这座安静秀丽的小城感到高兴。

在湄潭的活动集中在7月25日。就在前一天晚上,湄潭下了一场雨,25日清晨,雨过天晴,空气格外清新。宣讲团早早出发了,因为一上午的时间,宣讲团要分别参观七彩部落湄潭翠芽基地,万亩茶海遵义红基地,琦福苑茶叶公司和兰馨茶业公司4个地方,去实地感受地理标志助力精准扶贫,推动农业升级,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结下的累累硕果。七彩部落,其实是金花村的一个自然村民组,原名大清沟组,全组共有73户274人。宣讲团参观的第一个落脚点是在茶山高处的“翠芽27 茶海客厅”。这是一个可以俯视全村的巨大观景台,白色的穹顶在蓝天白云下格外醒目。站在观景台边,脚下是一片茶园,点缀着众多五颜六色的建筑,七彩部落因此得名。“茶区变景区、茶园变公园,茶山变金山。”“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

金花村改革办主任刘建顺,用充满激情、生动风趣的话语,向宣讲团一行介绍了该村以土地承包经营流转合作社为平台,统一茶园、山林、土地、房屋等资源,采用统一规划、统一资源、统一管理的模式,探索建立“人人是股东、户户能分红”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组建贵州爱财部落乡村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的过程。在七彩部落匆匆走过,仿佛穿越童话世界,很多村民房屋墙壁上有精美的手绘,道路两旁不仅有绿油油的茶园和一些采茶的茶农,还穿插散落着小吃店、民宿、酒吧、奶茶吧、茶叶品鉴馆……路灯灯旗上,是“银联云闪付”的广告;一把把彩色的太阳伞,在绿色茶园的衬托下分外耀眼。“难怪刚才茶海客厅旁边有个牌子上写着——我是一个幸福的农民。”离开七彩部落时,记者心里这么想着,恋恋不舍。七彩部落是多姿多彩的,万亩茶海则是一篇葱绿。登上观海楼,可视范围内的茶园就有1万多亩,令人仿佛置身绿色的海洋。地理标志商标带动茶旅产业融合,堪称典范。产业发展,离不开龙头企业的带动,兰馨茶业有限公司和琦福苑茶叶公司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创建于1996年兰馨茶业有限公司,谨守“君子若兰德才双馨”企业之魂,专注茶业23年,从4000余家贵州茶企中脱颖而出,成长为贵州茶行业科技领军型企业。

走在公司生产车间内,秩序井然,四周弥漫着淡淡的茶香。墙壁上贴着企业的宣传画,“28项专利技术以集成创新引领黔茶发展”的字样非常醒目。领军企业不仅是开拓市场的先锋,在助力产业扶贫方面也走在前面。据了解,兰馨茶业有限公司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生产经营模式,通过产业带动、建立合作社、利润分红等方式带动农户脱贫致富。公司发展自有庄园化茶园6800亩,带动合作社美丽茶园2.8万亩,产业覆盖建档立卡贫困户104户,户均增收2150元,是产业扶贫的典型。琦福苑茶业有限公司也是一家省级重点龙头企,2012年由“遵义红”创始人叶文盛先生发起成立,主要经营茶叶的种植、生产、加工、销售。“自己种、自己做、干净茶、放心茶。”走进琦福苑的生产车间,墙上有12个字的标语,这也是公司坚持的核心经营理念。据介绍,琦福苑公司厂区占地面积60亩,厂房面积6000余平方米。闲置荒山地通过流转发展产业为百姓带来一定经济收入,公司还通过发放生产物资,建立茶青收购保障体系,带动湄潭县高台镇建设茶园3.5万亩,涉及农户2500多户6000多人。琦福苑公司计划在适合茶叶生长的荒山地区、贫困地区打造高品质自有基地3000亩,现已完成724.5亩有机茶基地建设。在公司展厅的大屏幕上,展示的就是茶基地的画面,实现了“云直播”。7月25日下午,宣讲团与湄潭县相关部门一起座谈交流并举办结对帮扶签约。

八山一水一分田。贵州虽然山隔水阻,却也留存下丰厚的生态家底。如今,贵州全省正在按照《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入推进农村产业革命坚决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的意见》,深入推进农村产业革命,全力打好“2019夏秋决战”,为按时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更加有力的产业支撑。地理标志作为“品牌带动、标准支撑、品质保障、市场信誉”的重要载体,必将在推动贵州12大特色优势产业提高产品附加值、延长产业链、培育比较优势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蓝天白云常做客,绿水青山入画来。多彩贵州,未来可期。

本报记者李春文并摄

大家都在看

执行编辑:刘琦 编辑:李春iv_u桭文章随手评论、收藏、转发,附赠百余种期刊杂志、有声读物。

请到当地邮局订阅,邮发代号1-92,全年定价420元。订阅咨询热线010-63720696。

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