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的见闻_记者见闻|当乡村遇上艺术 会擦出怎样的火花?

央广网北京7月15日消息(记者曹美丽)据中国乡村之声《三农中国》报道,当高大上的艺术遇上土掉渣的乡村;当一群连普通话都不会说的农民遇上专业的艺术设计师,一场雅与俗、新与旧的碰撞、融合,究竟会带来哪些触动,又会给乡村带来哪些新气象?这个夏天,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的乡村,因为艺术家们的到来,变得不一样了。接下来请跟随记者的脚步,到宁海县大佳何镇葛家村去看看。

7月9日上午,刚下过一场雨,在湿漉漉的葛家村村口,记者遇到了葛诗富。他正带着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的副教授丛志强和他的学生,一路走一路商量街景设计

当一行人走到老街的一个转角时,墙上的一树红梅格外引人注目。这是葛诗富的作品。

丛志强:墙角一枝梅?

葛诗富:转角遇见爱。

葛诗富设计的红梅图,让丛志强刮目相看。变化源于三个月前的4月5日。那是丛志强教授和他的学生第一次来到葛家村。他们要用12天的时间,提升村庄的艺术感,助推乡村振兴。

然而,一开始,村民压根不知道什么叫设计,什么叫艺术。

记者:开会有人参加吗?

葛运大:第一天很多,第二天没有了。他就在电脑上讲怎么搞怎么搞,大家听不懂。

村民葛运大的想法,代表了很多人的感受。

看来光靠图片展示是不行的。丛志强赶紧放下PPT,叫上村民一起,就地取材。他们把溪坑里的石头、山上的毛竹、废弃的瓦片、不用的旧衣服等,设计加工成了躺椅、树桩、围墙和风铃。村民们一看:呀,原来这就是艺术?

丛志强:因为村民以前脑子里没有任何所谓艺术和设计的概念。但一带着做,村民就明白了,哦,这也可以是设计,也可以是艺术。

可是明白归明白,要让村民完全接受设计师们的创意,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这不,耿直的葛运大,就为一把椅子和设计师们吵起来了。设计师团队给村里公共空间设计了一把椅子,椅背是一高一矮两个大圆弧,这样既可以坐又可以靠。可是设计图一出来,葛运大和村民们就炸开了:

葛运大:一边高,一边矮,像坟墓。

好好的一个创意,村民不接受,怎么办?设计师们灵机一动,来了个激将法:你说我们设计不行,要不你们设计一个?

葛运大心想,设计就设计!他用鹅卵石垒出波浪形做靠背弄出远山的形状,再给石头涂上彩色,效果还真不错。这一次冲突,也让丛志强深受触动。

丛志强:如果村民不参与,弄起来之后,村民不会接受,还不如不搞。如果从头至尾一直参与,就不会出现这个问题。因为长远来看,还得靠村民自己打造村庄。

村民叶仙绒的家里堆着好多婆婆留下来的床、柜子、窗门、果盆等古家具。看到丛教授把废旧东西变成了艺术品,叶仙绒坐不住了。

叶仙绒:好多好东西,婆婆的嫁妆,还有收集的三寸金莲啥的。

她鼓起勇气,邀请丛教授来自己家看看。结果这一看,让丛志强:大开眼界。

丛志强:好多东西堆在这里,都要扔了。这些都是嫁妆,存在杂物间,其实都是宝贝。

丛志强当即建议叶仙绒办个美术馆,把这些古董家具、字画展示出来。

仙绒美术馆就这样办起来了。短短三个月,来参观的人超过了1万人。叶仙绒开心坏了。

记者:您今年多大年纪啊?

叶仙绒:现在65了,但我的心还只有56。还有个人说我只有50岁,把我乐坏了。

7月初,距离上次来葛家村整整3个月,丛志强教授又带着学生回来了。如果说上一次的到来,是给村民做了一次艺术启蒙,那么这一次,他们要围绕葛家村的800亩桂花林,打造一条能创造商业价值的休闲旅游带。设计出红梅图的葛诗富现在是小组长了,休闲旅游带怎么打造,都是他先提出设计构想,丛志强教授再提出修改意见或者直接认可。

丛志强:重要的是村民要有变化。意识、美感、创造力、主动性,现在已经有变化了。

他们边走边看,边看边讨论,眼前的村庄,好像一张白纸徐徐展现面前,而葛诗富和他的乡亲们,就好比一个个设计师、艺术家,他们正在兴致勃勃地描绘着自己的构想,也在描绘着乡村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