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销量 除了新能源车销量放缓,自主车企还有哪些“隐藏式焦虑”?

如果抛开花边的娱乐新闻,近日引起国民广泛关注的无疑是5G,“国六”以及垃圾分类这三个标签。这些看似互不相关的几个热点,其实是依托在极其庞大的、又互相交织的宏观政策之上,而这正是未来五到十年甚至更长远的时间内经济盘旋上升的重要支柱。

除了新能源车销量放缓,自主车企还有哪些“隐藏式焦虑”?

不同于通讯行业对5G技术红利的无限期许,汽车行业对于“国六”的提前实施,心里多少有些复杂。尤其是部分传统自主品牌车企,它们在短短二三十年间不断学习追赶,到如今有了一定的技术积累和产品力。正准备大干一场,却偏偏遇上严苛的排放标准与新能源汽车双积分政策的落地,自身研发重心不得不向新能源领域倾斜。

从燃油车到新能源,各方几乎处于同一赛道起跑线,这或许是自主品牌完成对合(外)资品牌弯道超车的机会。加上有国家新能源补贴的大力扶持,各类新能源品牌一夜之间爆发,犹如过江之鲫。的确,相比提升传统内燃机热效率提升的日益艰难,新能源中的纯电动汽车有着明显优势,零排放,高性能,环保还节能,最重要的是技术门槛相对并不算高。

除了新能源车销量放缓,自主车企还有哪些“隐藏式焦虑”?

有了政策引导和专向补贴,面对上牌难和限行困扰的消费者忽然发现纯电动车其实好像也很“香”。如此一来,全国以纯电动车为主力的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速迅猛,相比于燃油车销量从2017年就开始的下滑,新能源汽车销量2018年一路高歌猛进。跑在大街上的“绿牌”越来越多,恍惚之间,新能源汽车时代来临,燃油车却是日薄西山。

情况真的如此吗?

要知道,国家不可能对行业提供无限制的补贴,而逐年的补贴退坡就是极好的风向标。就在今年五月的“过渡期”中,新能源汽车增速已逐渐放慢脚步,10.4万的销量与1.8%的增幅比起数月前用断崖形容也不为过。行业政策的制定往往有破旧立新的作用,通过政策的强制性来倒逼行业进步,进而加快技术的更新迭代。新能源汽车是否已立,答案自不必说。

除了新能源车销量放缓,自主车企还有哪些“隐藏式焦虑”?

要想经过短短几年,改变汽车行业格局未免太过勉强。更何况如今电动车在续航、操控、品质并未比肩燃油车水平,核心的动力电池安全与性能问题还有待解决。在芸芸新能源车品牌中,又有多少品牌是真正掌握核心技术而不是简单粗暴地将电机、电池拼凑在一起呢,补贴退去后自见分晓。

有意思的是,当燃油车遭遇缓慢发展的瓶颈时,电动车成了其鱼塘里的一条鲶鱼。而如今,当新能源汽车补贴开始退温后,氢能产业却快速升温,成为了鱼塘里的第二条鲶鱼。曾经的革命者,似乎也有沦为被革命的对象。自今年年初“两会”上,氢能产业发展首次被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开始。氢能产业的热度随之直线攀升,各地方政府纷纷出台氢燃料电池地方规划,似乎又开始了一轮新的地方燃料电池产业发展的竞标赛。

新的问题又来了。

除了新能源车销量放缓,自主车企还有哪些“隐藏式焦虑”?

纯电动和以氢动力为代表的燃料电池都属于新能源大军阵营,面对谁才是新能源汽车的终极主角,行业一直未有定论。相比而言,电池技术现拥有更低的成本和可控性,使得纯电动车一度成为了新能源的代言人。不过纯电动车的电池安全性,续航里程,废旧电池处理等问题一直未得到有效解决,出于利益,相关行业也选择了忽视。同样在今年年初,曾经中国电动汽车发展主导者之一的科技部部长万钢,在人民日报投下了重磅文章,旗帜鲜明地推动氢燃料的发展。一时间引起舆论的哗然,外界不免认为政策将向氢燃料电池倾斜。而随后在四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完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中,也表明了取消电动车补贴转向加大支持充电(加氢)基础设施“短板”建设和配套。

“九霄龙吟惊天变,风云际会浅水游。”

天上的风云变化,岂是可预料的。记得两年前的香格里拉计划发布会上,长安宣布豪掷1000亿元投资向新能源汽车领域布局,并且提出了2025年全面停售燃油车,计划研发三大平台,共推出33款新能源产品,其中纯电动产品21款,插电式混动产品12款。假若新能源风口一变,这对于任何一家车企都是致命的打击。

除了新能源车销量放缓,自主车企还有哪些“隐藏式焦虑”?

总结

近来,汽车产销量持续下滑,站在在十字路口的汽车行业该如何走下去。成为每一家车企,尤其是自主汽车品牌亟待思考的首要问题。在新能源汽车尚未步入市场化发展,传统车市又失去增长动力时,很多从业者都面临着燃油车和新能源车的双重压力。倘若此时行业内和政策上若“能源方向”模棱两可,产生摇摆,必将对产业前期投入带来不可避免的损失,焦虑和迷茫也就在所难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