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中打开一张报纸|晨光笔芯上的数字

◎李晓{重庆}

刘先生是一个作家,他至今不用微信,写作也是用笔。他有一个雷打不动的习惯,每天早晨起来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到楼下邮筒里,拿出几份当地报纸阅读,这已成了刘先生生活中的一种仪式。

刘先生时常坐在家里阳台的老藤椅上看报,抬头望望城市天边,晨曦刚刚擦亮天幕,他在晨光中完成了报纸的阅读,触摸到了一个城市的脉动。

刘先生喜欢报纸中那些烟火味儿里的生活新闻,尤其爱看活色生香的美食报道,他在这个城市的一家报纸副刊上,开过一段时间的品味专栏,对这个城市馆子里和藏于民间的美食流连穿越,那个专栏吊足了很多读者的胃口,也袅袅升腾起了都市里的乡愁。

我对刘先生充满了敬意,因为我也是一个对纸上阅读情有独钟的人。

一座城,有楼房,有树木,有书店,有报纸,有刊物,有风中扑来的油墨之香,它才构成了我们物质与精神生活的多重载体。钩沉一座城市的报纸,它也和城市本身一样经历了沧桑。

在这个国家的东西南北方,一座座城市的报纸中,有我灵魂飘荡过的文字,它们大多是生活类的报纸,上面刊登一些婆婆奶奶、大爷大妈、油盐酱醋的市井新闻,发布一些诸如积雨云抵达东风四到五级等最家常最接地气的消息。每天清晨,它带着最鲜活的市井人生气息,作为一份丰富的精神早餐,浸润着读者的心肠。

我到一个外地城市,总爱去报亭买上几份这个城市的报纸,通过读报触摸这个城市的脉搏,看看它的心电图。

所以我打开一座城市的大门,往往是这座城市的报纸,它首先递给了我一把带着体温的钥匙。

在我生活的城市,一家晚报开设了慢新闻的栏目,慢,就是沉。这个栏目的报道也成为我喜爱这张报纸的一个理由,在日常碎片化浏览的场景中,这个栏目的记者重拾新闻从业者的理想操守与初心,写出了一篇一篇震撼人心温润人心的报道。

一座城市报纸副刊上的文字,也可以绵延成一条文字的大河,隐隐成为了一座城市的文脉。在时代浪潮的反复淘洗与时常不成逻辑不合情理的筛选中,很多报纸的副刊谢幕了,不过仍有一些报纸,依然顽强地保持着副刊版面,这是一座城市的慷慨,也留下了报纸的一份厚重。

晨光中打开一张报,我闻到了纸张前世的草木之香,在阅读中,我与一座城市相亲相守,也隔空凝望,互致问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