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时评丨开辟沪剧传承新路径]开辟路径

上海沪剧院举办首届上海市校园沪剧大赛,小选手有备而来,你方唱罢我登场。快节奏的赛制让不少小朋友第一次体会到了参赛的紧张。上海沪剧院院长茅善玉表示:“沪剧是上海的家乡戏,希望更多的家长重视本土文化,学说沪语、学唱沪剧并不是以后一定要做演员,这样的记忆会伴随他们一生,也许将来都会成为沪剧的爱好者和推动者。”(新民晚报7月10日)

沪语方言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项内容,沪剧是传承方言的重要载体。让更多的青少年会讲沪语,通过沪剧艺术的学习和传播,无疑是一种极好的方式,上海沪剧院5年前开办沪语训练营,至今累计有3千多名学生参加,体验课程更是有4万多名全国各地的小朋友参与。在推广沪语文化的路上,沪剧院的做法非常值得赞赏。从必须现场反馈的信息,参加校园沪剧大赛中许多学生,是因为家长希望他们学说上海话,从沪语接触到沪剧,进而掌握沪语方言的能力。

最新颁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指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把美育熏陶提到了一个重要地位。近年来全市三十多所中小学校开办了沪剧兴趣班,成立沪剧传承基地。沪剧名家也走进校园,形成“生生学会听赏戏、班班学唱经典戏、校校学演优秀剧”的良好氛围。沪剧院还与市教委合作推出学生公益票,让青年学子走进剧场,通过组织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每年都要把一、两部沪剧经典剧目送进全国各地二十多所高等院校,让青年一代学会欣赏沪剧,体会海派文化的魅力并接受美育熏陶,在传承保护推广沪语方言和沪剧艺术上取得良好的成效。

笔者最近观赏几台沪剧原创大戏,在赞叹近年来沪剧艺术不断创新、精益求精的同时,也、平生几分感慨和惋惜,因为到场观众几乎“清一色”的中老年,50岁以下的几乎微乎其微。这种情况,如何对得起具有百年历史的沪剧艺术,怎么样让沪剧艺术长久传承发展下去,所以说地方戏曲和本土文化有效传承,是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

都说拥有青年,就拥有未来。任何地方戏曲,都不是老年人的专利。传承本土文化,面对互联网和5G时代,面对诸多当代艺术形式的传播创新,必须顺应社会发展要求,不断探索新路径,寻求最好的方式,运用市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样式,努力从青少年做起,从戏曲艺术本原开始,坚持各方面创新追求,着力贴近实际,从学生抓起,才会取得成果。期待上海沪剧院举办这样的比赛能一直做下去,让沪语和沪剧文化,以更艺术更专业的方式,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让孩子更好地全面发展,推动本土文化传承有序连绵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