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教育App:首批152个通过教育部备案,使用者环节需再次备案:

日前,教育部印发《教育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备案管理办法》,要求各单位要在2020年1月31日前完成对现有教育移动应用的备案工作。16日,首批152个教育App通过了教育部的备案审核。根据《备案管理办法》,教育移动应用的备案,分为提供者备案和使用者备案。使用者环节,需使用者备案。2020年2月1日起,公共服务体系将向社会公众提供备案信息查询,接受社会监督。

一些教育App存在过度娱乐化、低俗、涉黄涉赌等有害信息传播、广告丛生,为了获取数据资源,违法违规采集使用用户个人信息,污染青少年学习环境,侵害身心健康,给师生家长带来了困扰。为了引导和规范教育移动应用有序健康发展,更好地发挥教育信息化的驱动引领作用,今年9月,教育部、中央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八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引导规范教育移动互联网应用有序健康发展的意见》;今年11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教育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备案管理办法》。《备案管理办法》中,设置了ICP备案和等级保护备案缓冲期,实现备案全程网上办理,一省备案全国有效。

上海市电化教育馆馆长、上海市特级教师张治接受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首批152个教育App通过教育部备案审核,代表对其规范性等相关审核是认可的,通过教育部备案审核,后续还要在使用者环节中进行备案。他同时也提醒教育移动互联网应用企业,根据国家规范要求,在备案后若违法相关管理办法,可能进入“黑名单”,一定时间内不能再提供互联网教育服务。

根据《备案管理办法》指出,教育行政部门及其所属单位、各级各类学校是教育移动应用的机构使用者,应建立教育移动应用的选用制度,选用已完成提供者备案的教育移动应用,并通过公共服务体系进行使用者备案。自主开发、自主选用和上级部门要求使用的教育移动应用均应进行使用者备案。

《意见》要求,各类教育App要加强内容建设。以未成年人为主要用户的教育移动应用应当限制使用时长、明确适龄范围,对内容进行严格把关。面向各教育阶段实施培训的教育移动应用应当对提供服务的主体进行审核、登记,其中,在校外线上培训机构实施学科类培训的人员应当取得教师资格证;聘用外籍人员实施培训的应当审查教学资质、学历和能力,并严格落实国家相关要求。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当规范教育移动应用的进校管理。作为教学、管理工具要求统一使用的教育移动应用,不得向学生及家长收取任何费用,不得植入商业广告和游戏。推荐使用的教育移动应用应当遵循自愿原则,不得与教学管理行为绑定,不得与学分、成绩和评优挂钩。

截至2019年12月16日,共有1321家企业提交了2279个教育App的审核申请。根据规划,2020年底,我国将建立健全教育移动应用管理制度、规范和标准,形成常态化的监管机制,初步建成科学高效的治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