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唯一!上山文化惊艳世界考古论坛!】

以遥远为镜像,让考古照进现实。

继去年5月亮相美国考古学会第83届年会后,12月14—16日,上山文化遗址闪耀第四届世界考古论坛,再次向世界亮出了“上山”金名片。

第四届世界考古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和上海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主题为“城市化与全球化的考古学视野:人类的共同未来”,来自全球的考古学家发布了最新研究成果。“中国考古学新发现与研究”专场,上山文化遗址和久负盛名的三星堆遗址、金沙遗址、曾侯乙墓、秦始皇陵考古等一起齐刷刷亮相。

记者在现场看到,全国共发布10个最新考古研究成果,上山文化遗址为我省唯一一个。公认的“上山文化专家”、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资深研究员蒋乐平作《上山文化与稻作起源》的演讲,引起世界考古专家的广泛关注。

上山文化遗址真厉害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居中长期从事新石器时代考古研究和农业考古、环境考古以及科技考古研究工作,对中国栽培稻起源与传播等颇有研究。

当天中午,记者见到张居中时,他正与蒋乐平、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博士张萌在报告厅外的走廊上聊得正欢。

听说记者来自金华,张居中像老朋友,笑着说:“金华?我去过,至少3次。”

张居中甚至脱囗而出,叫出了浦江上山遗址“歪塘山背”的名字。

蒋乐平回忆,张居中第一次到金华,在考察浦江上山遗址的同时,也参观了歪塘山背。

“2004年12月,在全国专家学者参加的跨湖桥遗址学术研讨会上,正式命名‘跨湖桥文化’。会后,我就把您和北京大学文博学院教授、中国考古学会副理事长严文明等一些教授拉到了浦江。”蒋乐平回忆,当年跨湖桥遗址的发现,将浙江的人类文明史提到了8000年前,打破了长江下游原来所认识的史前文化格局。原以为跨湖桥突破河姆渡,已经很了不起了,没想到,浦江万年上山“横空出世”。

“浦江上山文化,是2002年底碳14测定结果‘上山遗址的年代为距今11400年至8400年’,才真正引起重视。2016年11月,浦江县人民政府全方位开展上山文化宣传,并举行了稻作农业起源暨‘上山文化’命名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影响广泛。”蒋乐平介绍,上世纪90年代,距今7000-8000年的萧山跨湖桥遗址被发现,很多人大跌眼镜:这东西怎么可能比河姆渡早?上山遗址发掘是和跨湖桥遗址第二次发掘同一年进行的,当时只知道上山发现了陌生的东西,年代不明,没想到居然是上万年。

“从五六千年到七八千年,再从七八千年到上万年,接二连三突破,那段时间真是惊喜连连,证明浙江的史前文明谱系源流的复杂性,为研究整个长江流域的文化提供了重要线索,具有重大的文化价值。上山文化是跨湖桥文化的源头,而跨湖桥文化也是河姆渡文化的母体之一。上山文化的发现表明,浙江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是从河流的上游开始,再向下游发展的。从象征的意义上说,钱塘江上游不但是河流之源,而且是文化的源头。”

正起身为下午发言做精心准备的张居中,匆忙间也不忘为上山文化点赞:“上山文化真厉害!它的发现不仅对东南沿海地区,对整个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新石器时代早期的一些文化发现都是分布零星、文化面貌不清楚、不完整的,上山文化比较全面揭示了9000年到10000年之间中国新石器时代人类生活的画卷。上山文化已经发现的稻米遗存、大房子、墓葬、陶器等,说明上山文化遗址代表了早期东亚地区发展的最高水平,当时走在前列,对世界产生深远影响。”

一万年前当地人就会种水稻,会用石磨棒和石磨盘磨稻谷脱壳。对这些早已“铁板钉钉”的重大发现,蒋乐平在世界考古论坛上,又会有怎样精彩的解读呢?

万年前的上山就已经是“鱼米之乡”

农业起源是世界关注的重大课题。当天下午,英国剑桥大学教授保罗 莱恩在作《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衰退和全球冲突的交汇:非洲考古学家的新挑战》演讲时,也提到了农业起源和稻作栽培。

世界考古论坛秘书长、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透露,原本上山文化安排在中国专场第一个开讲。后来因为要照顾一些路途远的学者,议程作了调整。之所以要在世界考古论坛上介绍上山文化 ,就是和民众共享,让大家感受早期先民的这种创造和达到的辉煌。“上山遗址发现了万年的水稻,这不仅在中国,在世界上来说都是人类最早的确定无疑的栽培稻的开始,具有重大意义。它不仅是一个遗址群的分布,还有许多陶器,是一个很成熟的定居文化,改写了人们原来的认识,这在中国考古学史上是一个非常具有重大意义的发现。”

蒋乐平排在《沉睡数千年,一醒惊天下——三星堆遗址的发现、发掘与古蜀文明》演讲前,他上台第一句话就牢牢抓住了听众。“长江流域是世界上少数几个独立农业起源地之一,是公认的稻作起源地,上山文化提供了目前为止最早的稻作起源的证据。”

蒋乐平亲历上山文化发现和研究的整个过程,轰动国内外的浦江上山遗址,就是由他主持考古发现的,此后他持续关注金华上山文化遗址19年,对上山文化如数家珍。当天的演讲,他从上山文化简介、上山的早期稻作与定居、桥头遗址等三方面,对“上山文化与稻作起源”娓娓道来。

“上山文化分布在中国东南部的钱塘江流域,长江以南。上山文化遗址以金衢盆地为中心,区域面积约10000多平方公里,为迄今中国早期新石器遗址分布最密集的区域。” 蒋乐平自豪地宣布,自2000年浦江上山遗址发现以来,浙江省现已发现早期新石器时代遗址达19处之多。“照我估计,以后区域增加几倍没问题,钱塘江流域中国早期新石器遗址分布有望达到四五十处。”

“大口盆和石磨盘、石磨棒是上山文化早期最典型的器物组合,它们的大规模制造与早期稻米利用息息相关。”

“上山遗址陶器的90%都是碎稻壳,这些碎稻壳就是早期的谷糠。谷糠是怎么来的?淀粉、植硅体和实验考古学证据显示,部分上山磨盘用于加工稻谷。”

“这一现象表明,从上山文化的早期开始,人们就开始对稻米进行有效稻利用,稻米可能是古上山人固定粮食之一。通过对古稻米遗存的分析,我们发现上山稻米具备初步驯化的特征。”

……

蒋乐平图文并茂展示了上山文化与稻作起源“确之凿凿”的关系,并通过对浦江上山、永康湖西遗址发现的大量水稻遗存分析,显示水稻驯化证据。“当时水稻的收割行为,在部分石片石器上,已经有所体现,掐穗法是当时主要的水稻收集方法。”

稗子、橡子、薏米、芦苇、姜、莲藕、葛根、百合、山药等,这些今天常见的植物,居然也是一万年前的“老面孔”,万年上山显示了多样性植物遗存。

粮食富足、果蔬鲜美,原来,万年前的上山就已经是“鱼米之乡”。

“嗨,上山,真棒”

考古最新研究成果层出不穷,受时间限制,每个项目展示严格控制在10分钟之内。尽管时间有限,刚刚获评2019浙江十大考古重要发现榜首的义乌桥头遗址,也是蒋乐平当天讲述的重点。

“桥头遗址是我们最新发现的一个遗址,在义乌小商品城,位于义乌市城西街道桥头村。”义乌小商品城的描述,一下子提振了听众的兴趣。记者发现,前后左右,不同肤色不同国籍的中外专家,纷纷掏出手机,不停拍照。

桥头遗址是浙江省发现的早期19处新石器时代遗址之一, 属上山文化中晚期。

“桥头遗址不同于普通居住遗址区:大环壕、窄土台、特别营造。桥头遗址发现了东亚大陆最早最完整的环壕聚落,还发现了迄今为止浙江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墓葬。与墓葬近距离,推测是一种与祭祀相关的仪式性遗存现象,是早期稻作村落社会结构形态复杂化的重要证据。”

蒋乐平还现场晒出了桥头遗址出土的精美陶器,鲜艳夺目,精彩绝伦。

“桥头遗址陶器的精美程度,超出其他普通的上山文化遗址。彩陶上太阳纹饰的神秘图案,可能与祭祀性器物坑的观念形态有关。它是中国境内迄今已发现的最早的彩陶。我在8月召开的桥头遗址论证会上曾经提出问题,今天这么多国际专家在场,不妨再次请教:它会是世界最早的彩陶吗?”

蒋乐平的话一下子把大家说乐了。

“上山文化所发现的多样性植物遗存说明,稻作起源于自然资源相对丰富的区域,而非资源短缺地带,上山为世界其他地区的农业起源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对比性材料。”蒋乐平高度概括,为当天的演讲画上了圆满的句号,赢得满堂喝彩。

新西兰奥塔哥大学人类学系教授查尔斯 海厄姆博士在茶歇时间碰到蒋乐平,竖起大拇指点赞,并搂着蒋乐平的肩,直接改起了名字:“嗨,上山,真棒!”

美国新墨西哥大学人类学系教授、美国新墨西哥州查科峡谷考古项目负责人威尔斯博士, 也称赞“上山文化是非常棒的发现, 令人惊叹!水稻是人类历史和文化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农作物之一,能够将这方面的发现向前推到九千年以前, 甚至是一万年或一万年以前,这实在是个非常令人惊喜、非常重要的发现”。

论坛设在上海大学的报告厅,报告厅内是跨越万年的智慧碰撞;报告厅外,球场上奔跑的身影、林荫下苦读的背影,挥洒着青春的激情,两者看似不搭,却又是如此浑然一体。

来源|金华新闻客户端

作者|李艳

编辑|傅俊

唯一!上山文化惊艳世界考古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