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产端到电商平台全链条治理山寨食品|

“一些不法厂商为了追逐利益,刻意生产品名与知名品牌近似的商品。相对于不法分子获取的高额利润,象征性地处罚根本无法触及不法分子的根本利益,打而不死、死灰复燃现象普遍存在。”

“特伦圣牧”“醇酸乳”“纯鄄”……这些山寨饮品许多人都遇到过,尤其是在城市医院周边、车站周边、城乡结合部、村镇商店等区域。这是一些不法厂商为了追逐利益,刻意生产品名与知名品牌近似的商品。这种“傍名牌”“打擦边球”的方式既误导消费者,也侵害了企业的合法权益。

今年两会上,我经过认真调研,向全国人大提交了《关于终结山寨食品乱象,维护食品安全与国家品牌》的建议。

5方面问题导致山寨食品泛滥

在调研中,我发现山寨食品泛滥的原因主要有5个方面:一是现有法律法规处罚标准低。相对于不法分子获取的高额利润,象征性地处罚根本无法触及不法分子的根本利益,打而不死、死灰复燃现象普遍存在。部分地方管理部门态度暧昧,对山寨食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监管不力。个别侵权厂商为当地招商引资企业,虽然违法生产山寨食品,但仍受到当地政府保护。二是执法水平、认定标准不一。由于执法水平以及法律裁量标准不统一,各地对山寨食品是否构成侵权认定不一样。对于此类案件,甚至出现了有的地区受理有的地区不受理的情况。三是成本低、利润高。小型商店经营者为了降低成本、牟取暴利而昧着良心进货。山寨食品因为搭上了知名企业的便车,更容易被消费者接受,节约了品牌宣传的成本。四是消费者辨识能力有限。因为山寨食品与一些知名产品在包装、品名上极为相似,消费者如果不仔细辨认,容易被误导。五是有些消费者明知是山寨食品,但其包装精美且价格便宜,能满足一定需求,故有意购买。

山寨食品大多来自无照经营的黑作坊,产品质量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对消费者的生命健康安全造成极大的威胁。这些山寨食品的存在不仅直接损害了群众利益,而且影响了企业形象,抢占企业市场份额,扰乱了市场正常经营秩序。以蒙牛为例,仅2018年侵犯公司权益的生产商就达62个,分布在全国13个省份。

我在提交全国人大的建议中提出,推动现行商标法、反不正当竞争法、食品安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加大对侵犯商标权、侵犯外观专利权、虚假宣传等不法厂商的处罚力度,不法厂商一旦出现食品类违法违规情况,不但面临巨额罚款,且终身不得进入食品领域。督促各地政府加强监管,加大对生产源头的查处力度,对违规经营企业坚决予以取缔。加大食品安全宣传力度,提高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和识假、辨假能力。

主管部门答复将加强顶层设计统筹治理

今年8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对我的建议进行了答复,称我国将加强食品安全领域顶层设计,推动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山寨食品统筹治理,以互联网领域、农村市场等为重点,组织开展了专项执法行动,并出台方案严厉打击网上销售假冒伪劣食品、不安全食品等违法行为,营造良好的网络市场环境。

下一步,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将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让违法者付出付不起的代价。同时,还将深入推进知识产权执法“铁拳”行动,完善农村食品治理机制,压缩山寨食品市场空间,推动实施《加强网购和进出口领域知识产权执法实施办法》。坚持集中宣传与日常宣传相结合,营造全社会抵制山寨食品的氛围。加快建设全国电子商务监测平台,提升运用技术手段发现违法线索的能力,提高监测监管的针对性和精准性,加强对网络交易的监管。

当我的建议还专注于传统商铺时,国家市场监管部门已经将目光投向了飞速发展的网络交易平台。这份答复给了所有本分经营的食品企业以信心。

(史玉东:全国人大代表、蒙牛集团研发创新部营养健康经理)

(文字整理:本报记者沈静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