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舌尖到足尖:广西港北区打造“文化味”全域旅游】

 贵港市港北区。港北宣 摄 

中新网广西新闻12月16日电(记者 杨志雄)“春游十里花海,夏看瀑布激流,秋食富硒果蔬,冬赏花灯游园。”近年来,广西贵港市港北区悄然换新颜,充满着“文化味”的全域旅游产业逐渐兴起,“处处是景、时时宜游”的特色,吸引越来越多的海内外游客慕名前往,体验从舌尖到足尖的乐游。

 

 港北宣 摄 

从古诗词中“活起来”的汉唐油纸伞旅游文化

“江南雨,古巷韵绸缪。油纸伞中凝怨黛,丁香花下湿清眸。幽梦一帘收。”唐代诗人白居易用一把油纸伞勾勒出一幅美好的江南风光景象。如今油纸伞所代表的文化意境不仅存在于古诗词中,它通过文化旅游再次变得鲜活立体。

港北区中里乡具有四百余年的油纸伞制作历史,油纸伞技艺经村民手手相传已经历了16代传承。港北区立足当地资源,引进自治区级旅游项目——汉唐古伞庄,将中里乡坦阳村绿水青山的资源优势,转换成为富民增收的“金山银山”。

今年10月,“汉唐古伞庄”正式开工建设。该项目规划以国家4A级景区为标准建设,以打造文化遗产活化典范为目标,按照汉唐时期建筑风格建成集民族品牌、风情、特色文化、民宿、传统手工艺传承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服务项目。

据介绍,“汉唐古伞庄”拟用地100亩,计划投资5亿元人民币,庄园内设油纸伞手工生产作坊、油纸伞晾晒小巷、产品仓库、新建商业街、观景长廊、竹海花田、停车场及下石贤毛竹产业核心示范区等,建设工期三年。

 

 港北宣 摄 

除打造油纸伞旅游文化符号外,港北区官方多措并举,通过加强研究文化与旅游的开发结合,把壮族服饰、山歌对唱、“三月三”民族节庆、百家宴饮食、宫灯制作等民间技艺、节庆文化融入旅游项目开发建设之中,盘活当地文化资源,打造“文化味”浓厚的全域旅游。

让游客从舌尖到足尖乐游的“智慧旅游”

据港北区官方介绍,港北区全域旅游发展将特色元素融入经济社会建设的各个领域,以山水风光、历史、生态、休闲为主题,加强旅游业与工业、农业、林业、文化、体育、康体养老等相关产业的有机结合,拓展旅游产业链,实现“吃喝玩乐一体化”的“智慧”服务旅游产业全域融合发展。

 

 港北宣 摄 

近几年来,港北区通过聚集优质稻、百香果、糖料蔗、桑蚕、小龙虾等特色产业和各级现代农业核心示范区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休闲农业旅游;积极探索以工厂车间参观、工业产品展销等为内容的旅游产品,发展“旅游+工业”模式,并将当地的贵港糖厂旧址改造为“新贵糖城”,让老厂房变身“文化客厅”;举办国际马拉松赛、健身登山赛等融入旅游元素的大型体育赛事活动,创新开发滑翔伞、热气球,山地运动、房车等新兴文体旅游项目。港北区“吃喝玩乐一体化”全域旅游产业已初具雏形。

为升级旅游业服务水平,港北区开启“智慧”模式,打造多元化、全覆盖的智慧旅游。当地借力贵港市大数据平台搭建港北区旅游大数据平台,大力推动智慧旅游建设工作,携程、“去哪儿”、“驴妈妈”等知名在线旅游服务平台相继入驻;同时推动智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主要旅游场所免费Wi-Fi、通讯信号全覆盖;打造港北区特色旅游服务,深度开发平天山茶文化体验、宫灯非遗文化体验、高山茶园摄影体验、博物馆科普研学体验、户外露营体验等以智慧科技为特色的旅游服务市场。

以红色文旅“新场景”塑“网红打卡地”

港北区立足资源,注重把蓝衣壮、古村落、红色革命等文化要素与旅游相融合,打造红色文化旅游“新场景”,塑造“网红打卡地”,促进旅游业态产品转型升级。

 

 港北宣 摄 

为推进港北区红色文化旅游建设,港北区方面组织编制了《港北区全域旅游发展规划(2018—2025)》,该规划以 “中国荷文化旅游胜地”为总体目标,以“天下荷城,翼王故里”为形象定位,以“千年古郡·荷韵港北”为宣传口号,构建“一二三”全域旅游发展格局。

港北区是太平天国农民运动领袖石达开的故乡,也是近代红色革命活动的开展地,具有丰富的红色文化历史。为弘扬和传承红色文化传统,港北区官方介绍,目前该区正积极整合资源,通过打造中共广西省第一次代表大会旧址、中秋起义烈士纪念碑、达开湖景区、民族文化公园等一批红色文化旅游区,塑造红色旅游“网红打卡地”,让港北区“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中共港北区委书记玉彤表示,按照港北区全域旅游发展规划,未来港北区将进一步整合旅游、农业、林业等各方资源,加快“旅游+产业”融合,加大对旅游扶贫项目的扶持力度,不断完善旅游扶贫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使全域旅游成为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引擎。

2018年,港北区共接待游客876.29万人次,带动旅游消费101.4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7.75%、35.67%,全域旅游呈现良好发展态势。2019年11月,港北区被评定为“自治区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