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时光_《流淌的美好时光》:悬浮的疼痛文学,还能落地吗?

原标题:《流淌的美好时光》:悬浮的疼痛文学,还能落地吗? 来源:骨朵网络影视

《流淌的美好时光》剧照

作者 | 七月

鲁迅说:“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近年来,当文学不再是表达年代性悲剧的工具,而是把迎合人的个性解放与欲望放在首位时,青春疼痛文学开始走红了,涌现出以郭敬明、饶雪漫、辛夷坞、安妮宝贝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作家。随着网络文学IP改编带给影视行业的甜头越来越多,《梦里花落知多少》《左耳》《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七月与安生》等影视作品开始逐一与观众见面。

最近,由马天宇、郑爽领衔主演的《流淌的美好时光》正在热播,这部剧以郭敬明的小说《悲伤逆流成河》为蓝本,聚焦原生家庭、亲子教育等社会问题。

男主人公齐铭与女主人公易遥是在上海弄堂里一起长大的邻居,在关乎成长的岁月里,齐铭一直小心翼翼地帮助和保护着易遥,并陪自己心爱的女孩度过了误判病情、手术救急等一系列坎坷。

这部剧在展现当下年轻人面对爱情的烦恼和职场困惑的同时,也鼓励着逆境中的人们一心向阳,锲而不舍地奋斗,珍惜流淌的美好时光。

相较以往,几乎每一部青春疼痛IP的影视化,都会在网上掀起一定的声量,《流淌的美好时光》这次却不同,7月1日开播至今,豆瓣仍未开分。

青春疼痛IP过时了?

十多年前,郭敬明的小说《悲伤逆流成河》一经出版,虐哭了无数80后,是风靡一时的青春残酷物语。现如今,《流淌的美好时光》开播,却有网友如是说:

剧名虽然改成“美好”了,但我看完依旧很“悲伤”——为两位主演毫无长进的演技而悲伤,为套路至极的情节而悲伤,更为我浪费的观剧时间而悲伤。

这不是《悲伤逆流成河》的第一次影视化,也不是青春疼痛IP第一次被吐槽,但这次的电视剧改编,根据目前一些观众的及时反馈,不禁让人想问:这一次,青春疼痛IP真的过时了?

回首青春疼痛文学发展,虽然现在饱受质疑,但对很多80后来说,年少时互联网远没有现在发达,自己与青春的对话,大多是通过郭敬明、饶雪漫、辛夷坞、安妮宝贝等人的小说填满。明媚的忧伤是这类小说留给那时人们的普遍印象,只觉得满是矫揉造作那都是这一代人长大后再看这类小说的后话。

青春疼痛IP,也经历过黄金时期。2007年,电视剧《梦里花落知多少》的播出,是青春疼痛IP的早期代表作。

2013年,赵薇的导演处女作《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累计票房7.19亿,以小成本换来了大收益,并引发了全民“致青春”的热潮。同年6月27日,由青春疼痛文学代表、原著小说作者郭敬明亲自执导的《小时代》系列电影,也陆续被搬上荧屏,四部票房累计17.91亿,从此,青春疼痛IP正式进入商业红利期。

被称为“网络自制剧元年”的2014年,网剧《匆匆那年》热度和口碑双丰收。同年,电影版《匆匆那年》也收获了5.89亿的票房。

好景不长,等到2016年,电影《致青春·原来你还在这里》上映时,票房3.37亿,微影时代4亿保底宣告失败。之后上映的《夏有乔木雅望天堂》《七月与安生》票房分别只有1.56亿、1.67亿。去年上映的《悲伤逆流成河》票房虽有3.57亿,和商业红利期的青春疼痛IP改编比,有些差距。

到了近两年,电视剧方面,尽管先后有热门青春疼痛IP改编的《夏至未至》《泡沫之夏》《流淌的美好时光》等的陆续播出,总体上却未能溅起太大水花。

当普通观众对早孕、堕胎、自杀、车祸、撕逼等元素渐趋审美疲劳时,青春疼痛文学的天平斜向了另一端。成长虽漫长而孤独,但也不是很多青春疼痛IP里所描述的如此消极,脱离现实、陈词滥调、缺乏思辨等才是此类IP迅速失去市场的原因。

现如今,95后占了全球总人口的1/4,而在国内,95后的群体规模已接近2.5亿,占整体网民的52%,成为中国互联网的中坚力量。对于这些新新人类来说,动漫文化早已成为95后在线上社交场景中热衷讨论的兴趣话题。漫画、动画视频、游戏(ACG文化)才是中国“Z世代”最普遍的兴趣爱好。青春疼痛IP,并不在其中。

当前市场,随着观众审美能力的提高,“堕落青春”早已输在了起跑线上,而展现青春生活的现实主义影视作品,才是抓取受众眼球的新风口。

“悬浮+”、“悲伤-”的半精品

眼下影视剧市场的寒冬期仍在继续,今年以来,不少观众期待已久的作品都因故延播。在政策大环境的影响下,一些作品为了顺利播出,改名字、改剧情等操作时有发生,电视剧《流淌的美好时光》就是其中之一。开播前近一周,剧名才由《悲伤逆流成河》变成了《流淌的美好时光》。

不同于原著小说和电影版的悲伤底色,从剧本前期策划开始,《流淌的美好时光》的幕后团队就聚焦于“温暖的青春、励志的成长”的场域表达,将成长的阵痛、爱情的分合、人生的抉择等内容进行了适当融合。

剧情经过主创们的较大改动之后,虽然淡化了原IP校园暴力的暗黑系美学风格,但较为遗憾的是,“悬浮+”、“悲伤-”的半精品难戳人心,无法引起部分观众的共情。

“悬浮+”。原著小说情节之狗血,三观之扭曲,并不适合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所以改编在意料之内,也在情理之中。与原著对比可知,电视剧《流淌的美好时光》里,改动后最大的bug应该是,原著小说的故事背景是17岁高中生的校园生活,电视剧里的环境设定变成了大学,但主演们高中的生活习惯却几乎没有被抹去。

比如以男女主人公齐铭、易遥为首的大学生们每天上完既定的课程就要回家,否则便可能会遭到妈妈的批评;易遥的学生宿舍床铺不是校方安排,而是需要自己申请;大学的课堂上,某天还会突然来个转校生,教室还是同桌式的排位等失实情节。更让人疑惑的是,大学是一个相对开放的环境,同学与同学之间的关系并不紧密,四年下来,一个人能把本专业的人认全就不错了,谈何形成对一个人的长期校园暴力。

另外,创作者对于人物细节的处理,也不到位。女主角易遥家庭生活窘迫,却用得起苹果手机,出门租房遇到的是什么都没有的毛坯房,其实自己家的装修环境并不差。齐铭、易遥从小在上海的弄堂里长大,电视剧里走出弄堂没几分钟就能看到,这也与易遥的家庭背景相违背。

“悲伤-”。开拍前,制作方曾公开表示,电视剧版将大幅度删改早孕、堕胎、自杀等小说负面情节,基本拿掉“悲伤”的情感基调。原著中的几位主人公的结局分别是,易遥遭受校园暴力,为自证清白自杀;齐铭悔恨自己误会了易遥,开煤气自杀;顾森湘被人凌辱后,割腕自杀……

从目前电视剧的剧情简介看,大方向上,几位主演最终没有走向死亡,并让齐铭与易遥有情人终成眷属。小细节上,齐铭和易遥两人的感情线更暖、更甜,比如同一个情节“易遥让齐铭帮她买验孕试纸”,小说里齐铭心疼易遥,但无力为喜欢的女孩还击,剧中当听到卖药的阿姨对易遥说风凉话时,他选择了帮易遥回怼过去。

除此之外,两人生活中的小互动,比如齐铭每天会给易遥一瓶牛奶,也会在她生日时送给她一块儿小蛋糕等,也是甜度满分。

人物设定上,小说中的齐铭是个孤傲的学霸,性格有些懦弱,会轻信那些关于易遥的流言;剧里的齐铭依旧是个学霸,却摇身一变成易遥的光源男孩,始终对她无条件信任。小说中的易遥是个仙人掌女孩,从小在缺爱的环境里长大,孤独又不爱与人说话;剧里的易遥脾气更为火爆,怼人功力一流,悲伤还可控。

对于一部充斥着晦暗与绝望的原著小说来说,为了贴合当代社会价值观,合适的删减和增加是幕后团队最常用的IP转化方法,前提是合情合理。

以《流淌的美好时光》为例,如果只是为了悬浮而悬浮,校园暴力话题延伸下的现实思考又软弱无力,即使把悲伤降到最低,也不一定能赢得广大受众的喜爱。

IP改编如何自救

每一部最后成品优秀的IP改编作品,都注入了编剧的二次生命体验,不是为了IP而IP ,编剧和作品是命运共同体,需要的是殊途同归的创造力。创作者们要坚持以剧做剧,抱以逐步剥离,回归内容质量的心态。

部分IP为什么之前纷纷受挫,涉及到一个文化产品的专业转化问题。对于IP改编来说,在合理讲述故事的前提下,现实主义是关键。主题表达要积极向上,让人内心充满能量。故事纯粹朴实,不刻意煽情,也不过度狗血。通过对平淡的日常生活的描述,展现友谊、爱情的成长。

以《最好的我们》为例,依旧没有车祸、堕胎、打架这种青春IP的惯用情节,但稳坐好口碑的位子,原因在于简简单单、干干净净,除了有此类剧作常见的情窦初开外,还有对军训、晨读、文理分班、家长会等各种高中生活最细腻的刻画,真实又接地气。《匆匆那年》也是如此。

长久以来,一些人进入了一种思想的怪圈。认为对一些书粉来说,但凡不按照小说来拍,都会被盖上“魔改”的标签,即便改得再好,也不见得容易获取这些人的芳心。其实不然,以《东宫》的成功为例,从侧面印证了影视剧集只要类型风格清晰,不管甜宠还是热血,甚至是虐心,人物真实化一些,生活化一些,找准自己的定位,并且在主风格上做到极致,通过作品传递强共鸣感,赢得死忠粉的喜欢不是难事。

就如之前《听雪楼》的改编,部分人在意的并不是结局与人设的大改,更多还是对剧情悬浮设定的不接受与不认可。

青春疼痛IP何时再次复兴不得而知,当前市场环境下,青春剧也好,职场剧也罢,伪现实主义的悬浮才是最大的杀手,整个行业都要警惕。

来源:骨朵网络影视

原标题:《流淌的美好时光》:悬浮的疼痛文学,还能落地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