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1”不是群租房 治理不该一刀切

近日,北京治理隔断间的问题再次被推上风口浪尖,一些租赁机构的 N+1 房源被大批量拆除,在同情租客遭遇的同时,也引起社会反思:N+1和传统群租房存在本质区别,治理该一刀切吗?

专业化租赁机构作用凸显

2020年经济工作着力指出要大力发展租赁住房。其实,在十三五期间(2016-2020年),住房租赁一直是全国经济工作的一大重点。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提出,要加快住房租赁企业机构化、规模化发展。

纵观近年来住房租赁市场发展,在政策的明确支持下,住房租赁产品向多样化、品质化发展。其中专业化租赁机构-长租公寓在租赁市场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

相对于普租,长租公寓的标准化程度更高,运营机构统一提供配置及租赁服务,对房源的出租标准、租后服务按照统一的标准执行。租约保障更强,租客入住后,运营机构向租客提供维修、保洁、安保等一站式租后管理服务。科学化管理、流程的透明性、服务的标准化使机构运营商更加规范。

长租公寓的出现有效盘活存量房源,增加房源供给,同时提升了消费者生活幸福感,帮助地方留住了更多优秀人才。

治理不应本末倒置

在全国租赁城市中,租赁人群与租赁住宅比例存在失衡现象。以北京为例,最新数据显示,北京租赁人口数在650万左右,普通租赁房源量仅为170万套,供给严重不足。在此背景下,市场开启了对合租产品的新探索,最终形成了两种模式:

一是以小中介、二房东为代表的群租房模式;二是长租机构推出的 N+1 模式。

所谓 群租房 ,是在无标准、无规则状态下,将住宅的公共空间包括客厅、卫生间、甚至厨房分割成若干小间,分别按间出租或按床位出租。一般情况下,群租房的人均居住面积不过几平方米,甚至最基本的生活措施都不具备。安全性极差,由群租房引发的公共安全事件和各类纠纷、矛盾屡见不鲜。

而 N+1 是在一定标准下将客厅或主卧改造后,作为一间房单独出租使用。在居住面积、消防条件、建筑要求上有多项标准。

应该认识到, 群租房 和 N+1 虽然同属隔断模式,但存在本质区别,前者野蛮无序,而后者始终走标准化、品质化、规范化路线。一线城市的 N+1 模式颇受高素质的白领和毕业生欢迎。

早在2013年,北京市发布《关于公布北京市出租房屋人均居住面积标准等有关问题的通知》,限定出租房人均居住面积不得小于5平方米,禁止 打隔断 群租。而在2014年群租房治理工作会议上,首都综治委副主任苗林提到了 N+1 的新型治理模式,即 北京群租房可打隔断 。允许两居室变成三居室、三居室变成四居室。

可以看到,北京政府对于隔断间的政策随宏观经济、市场表现、民众反馈等不断调整迭代。

目前,政府治理的初衷是打击黑中介、群租房,但因为治理范畴和执法边界未被明确界定,相比藏在暗处的黑中介、群租房,一些机构的N+1优化间又便于治理,所以被大量清退。但在租客持续反馈以及上海、杭州、南京等地方政府N+1合法化的影响下,相信政府政策治理重点会真正落到打黑除恶、治理违规群租上,同时也会保护租客相应租住权益,避免强行执法。(来自人民日报客户端)

责任编辑:kj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