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思轩:通识教育让艺术回归美育初心_

“头可断,肢可折,革命精神不可灭。”舞台上,“周文雍”一番铿锵有力的“呐喊”赢得了师生热烈的掌声,信仰之美、忠诚之美、崇高之美震撼着学子的心灵。作为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原创革命历史题材话剧《木棉花开》的创排为五邑大学的艺术通识教育实践开启了新的篇章。这台话剧的编剧、导演就是来自一个艺术“多面手”——宋思轩。

“《木棉花开》这台话剧是一次生动的艺术实践课,通过让学生自己参演,在得到舞台锻炼的同时,也让他们更加全面而深入地认识了艺术创作的完整过程,理解了艺术的本体。同时,这也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一堂生动党课,通过演给学生看,让革命先烈的故事走进他们的内心,理解革命先烈的信仰、忠诚、牺牲、担当的精神,引发他们的情感共鸣,让艺术作品成为提高学生审美情趣、陶冶情操、润化心灵的粘合剂。”宋思轩在谈到创排这台话剧的初衷时介绍到。“让艺术回归美育初心”、秉承“面向人人的艺术教育”是宋思轩加入五邑大学后一直思考和实践的教育理念。

从话剧演员到影视剧演员到电视台主持人、导演、制片人再到一名三尺讲台的高等院校教师,从宋思轩身份的不断转换和蜕变中,我们也能看到,他一直在寻找自我价值的实现和突破。多年的从艺经历,也让他困惑过、焦灼过,他的焦虑不是自己如何成为当红明星,而是我国的艺术教育培养出来的人出了问题。在与年轻艺人的共事交流中,他发现很多年轻人对于艺术缺少了敬畏,名利和欲望充斥着年轻人的心,他们被一股看不见的洪流裹挟着,艺术本来是让人愉悦、轻松的,可是他看到大多人是压抑的、浮躁的、阴沉的,甚至一些人的价值观发生了严重扭曲。“当我看到这些现象的时候,内心无比的挣扎,我热爱的舞台和艺术为何变了味,艺术成了追名逐利的商业场,它变得不再单纯,这里有社会环境和个人因素的影响,但追到底,还是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艺术教育导向出了偏差,艺术丧失了他最基本的美育功能。”不仅是艺术类专业的教育存在这样的问题,宋思轩把观察的视角投向了更广泛的中国教育体系中,他看到,在我国高等院校,特别是理工类高校,艺术教育几乎是缺位的。

iZ大学开设了面向全校的艺术通识教育课,他说:“通观全国,以五邑大学为代表的理工类大学更缺少艺术课程,这类高校教育更应该加强审美教育,让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只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主动性才能得以充分发挥,审美能力才能逐渐提高,人格品质才会真正得到升华。”在实际课程操作上,除了理论知识的学习,他也不断改变课堂形式,他依靠自己多年的舞台实践和编导创演的功力,把传统文化、时代精神引入课堂、上舞台、入教材,从讲台到舞台,再从舞台到讲台,反复交融,深度渗透,让艺术课程更加生动灵活,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将中国文化审美旨趣深深烙在了学生的心里,爱国、乐观、积极向上的一批年轻人正从他的课堂走出,迎着朝霞,迎接更加光明的未来。

尽管离开了聚光灯闪耀的舞台,但宋思轩在教育道路上实现了人生的又一次跨越。“木棉花开”又一春,精神照亮未来,做好美育工作,他不忘艺术工作者的初心,在三尺讲台他以立德树人为根本遵循,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