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的高质量发展【地方金融二十三次论坛(2019)年会综述】

在中国经济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过程中,地方金融如何顺势而为,把握机遇,找到新的发展空间?在日前举行的地方金融二十三次论坛(2019)年会上,与会者对此议题进行了热烈深入的探讨。年会由《金融时报》社与全国地方金融论坛办公室、地方金融研究院主办,江南农商银行承办。中国人民银行原行长助理、中国金融教育发展基金会理事长杨子强宣布了“数字普惠金融100人论坛”“地方金融非银委员会”成立公告;中国金融学会副秘书长杨再平发布了《中国地方金融发展报告》。年会表彰了地方金融二十三次论坛获奖征文及十佳支持三农小微企业服务标杆银行。金融时报社社长邢早忠主持年会开幕式,会议确定地方金融二十四次论坛(2020)年会由陕西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承办。

地方金融二十三次论坛(2019)年会开幕会议 华庆 摄

把握趋势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侯云春在演讲中对中国经济形势做了全面分析。他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是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的一个重要转换,也决定了中国经济的未来走向。2018年,我国人均GDP9780美元,2019年估计达到1万美元,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从过去的要素驱动、效率驱动阶段开始向创新驱动阶段过渡。在这一过程中,供给结构、需求结构都会发生一系列的深刻变化。从需求方面说,要从过去以投资和出口拉动经济增长为主转变为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从供给方面来说,要由过去靠第二产业带动经济增长为主转向靠第二三产业融合并重,并主要依靠第三产业来带动经济。

侯云春表示,目前,世界经济增速乏力,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潜在风险隐患短时间内难以消除,但我国经济的韧性比较强,居民储蓄率高,微观基础充满活力,重要金融机构运行稳健,宏观政策工具充足,监管体制机制健全,防范化解风险经验丰富。2020年我国经济增速仍然可以保持稳中有升,产业结构调整稳中有进,经济发展质量稳中向好趋势。在中国经济中,金融是一个最大的变量,也是一个最重要的常量。今后应保持广义货币M2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与名义GDP增速相匹配,加快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尽快改变企业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不平衡状况。地方金融机构作为直接为实体经济、中小微企业服务的主力军,其责任重大。

使命担当

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会长、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陈宗兴发表书面讲话,他指出,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率的提高以及创新能力的增强,需要地方金融的稳健运行和高质量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由中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我们要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地方金融要认真把握创新驱动战略,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和措施,应重点支持绿色环保产业和低碳循环经济发展,用金融杠杆推动生态环境的保护。应始终将改革创新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立足点和原动力,在开拓创新中自觉贯彻绿色金融理念。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原则,优质服务为中心,在巩固自身品牌优势的同时,深入挖掘绿色金融的市场需求,加大人才培养和科技投入,开发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对新科技、新能源等产业起到实实在在的支持帮助作用,努力培育地方经济和地方金融新的增长点,实现经济金融的互利共赢。

陈宗兴表示,乡村振兴战略是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也是一项长期的历史性任务。作为长期经营地方市场的地方金融机构,应坚守本源、不忘初心,继续扛起“三农”金融主力军的大旗,全力搞好乡村的普惠金融服务。应牢记地方金融机构的职责和使命,发挥人熟、地熟、情况熟的相对优势,抢抓发展机遇,在助力乡村振兴战略落地的同时,促进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地方金融机构应建立定位明确、分工合理、功能互补、竞争有序、高效运行,能够满足乡村振兴多样化发展需求的组织架构和服务体系。创新地方金融产品和服务,增强金融振兴乡村的能力。调整优化信贷结构,加大振兴乡村的资金保障力度。应深化金融精准扶贫,夯实振兴乡村发展基础。

常州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曹佳中在致辞中说,回顾常州经济发展走过的历程,地方金融的推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一直以来,常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地方金融发展,始终把金融改革创新作为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聚焦金融回归实体经济本源,持续完善金融扶持政策,加速集聚金融机构和金融资源,大力推进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创新,不断提高金融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2019年常州市获批了财政支持深化民营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在全国首推小微企业“首贷融”信贷风险补偿业务,建立了民营企业融资会诊帮扶机制,有力缓解了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等问题。与此同时,全市金融生态进一步优化,金融风险总体可控、安全稳定,有力地支撑了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目前,常州市正积极抢抓“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战略叠加机遇,大力推进高质量的工业明星城市、旅游明星城市、管理明星城市建设,加速资本、人才、项目等发展要素向常州集聚,奋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实现这一奋斗目标,离不开金融资本的有力支撑。

战略选择

人民银行原纪委书记、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特聘教授王华庆做了题为中小金融机构的机遇和挑战主旨演讲。王华庆指出,中国经济正在进入可持续发展的阶段,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随着规制的进一步健全,地方经济发展开始出现可持续、质量高的特点;二是新一轮改革开放的全面到来;三是在P2P几乎全线崩溃后,压实地方政府金融风险防范职责已成为下一步重要工作;四是小微民营企业需要有效的金融服务。他指出,目前中小金融机构面临的挑战主要来自于金融监管的日益强化;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中地方金融机构的弱势;对自身不良资产的认识和化解;资本补充管理等方面。中小金融机构应从以下几方面应对:一是制定一个正确的风险偏好策略;二是制定完善的资本补充战略;三是建立扁平化管理机制,以完善内控和风险管理;四是建设良好的银行合规文化;五是关注宏观和微观、国际和中国视角下的金融风险;六是与时俱进地对员工进行培训。他强调,今后中小金融机构的董事会应有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对中小微企业服务应该有包括融资在内的一揽子综合金融服务。

针对目前地方银行发展中存在的的问题,地方金融研究院副院长汤烫谈了自己的认识。他认为,目前地方银行有以下值得重视的问题:第一,有些社会舆论使地方银行面临压力。第二,有些行政干预、较多的限制使地方银行活力难以释放。比如,资金来源受限、资金运用受限、产品创新、业务开展受限。行政干预多,地毯式检查多。第三,地方银行资本补充难度大。第四,公司治理和核心竞争力有待提高。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营班子的责权关系需进一步明确,履职能力有待提升。部分地方银行经营管理机制行政化,市场意识淡薄,产品缺乏特色,服务缺乏创新,盈利结构单一。有些地方银行可持续发展方向不明确。

为此他建议: 把握舆论导向,消除对中小银行的偏见。地方银行应该强化依法治行意识,尊重资本价值和投资人权利。推进地方金融监管体制改革,改变多头监管、政出多门现状,让地方银行把工作重心真正放到业务和风控两大工作上来。制订区别化金融监管的政策和标准,监管部门和地方政府要尊重银行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的独立性、专业性和权威性。宏观政策要有利于地方银行开展普惠金融和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建立符合地方银行的政策支持体系,用政策支持地方银行强化支农支小的定位,重心下沉县域和乡村振兴环节。全力促进地方银行优化自身股权结构,持续提高地方银行公司治理的市场化程度,建立地方银行股权交易平台。地方银行要坚持市场原则,不贪大求全,增强适应经济环境变化的能力,把发展金融科技着力点放在提升金融服务效率及风险识别能力上,解决服务中小微企业面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进一步优化经营管理模式,切实改变近年来出现的行政化趋势。

江南农商银行董事长陆向阳介绍了江南农商银行未来三年高质量发展战略。他表示,未来三年,将从几方面进一步深化改革:管理上,以客户为中心和精细化要求进行转型;服务上,从“分割式”向“链式”管理转型;组织上,通过提高组织效率、减少内部交易成本进行组织方式转型,不断打造敏捷性组织;架构上,通过流程优化与再造,促进从部门银行向流程银行转变;业务上,由以对公业务为主向以零售业务为主转型;资产结构上,由资产持有型银行向交易型银行转型;网点建设上,由网点业务为主向“网点+互联网”业务转型;逐步将江南农商银行打造成为中小企业综合金融服务供应商。

陆向阳指出,要聚焦核心业务高质量发展,推动传统业务全面变革。结合自身竞争优势,重新审视自身的核心战略业务组合,坚定有序地退出非核心业务,并坚持以价值和战略为导向实现有限资源的最优配置。加快实施生态圈战略,夯实发展基石。以客户为中心打造一整套综合金融服务产品和解决方案,对外链接生态资源,聚焦大健康、新零售、养老、教育、房地产等生态圈,与各业务部门和外部合作伙伴内通外联,共创价值。实施全面数字化战略,促进业务数字化转型。以客户体验为中心,推动端到端的数字化流程再造,发展全新的业务模式,包括建设全新商业模式、对现有业务进行数字化转型、金融科技的全面布局及全新风险投资机会等方面不断渗透。与此同时,不断加大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包括大数据和高级分析能力、双速IT、敏捷组织和创新文化在内的一整套基础能力,以支撑数字化转型战略。推进风险管理体系转型,全面提升风控水平。建立以战略为导向、以精细化管理工具为手段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从顶层设计出发,推进风险战略、治理架构、文化理念和基础支撑体系四大要素全面转型,让风险管理成为金融机构的核心竞争力。从风险战略、治理体系、基础支撑及文化与理念四大关键要素实施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转型。

廊坊银行董事长邵丽萍对经济转型下商业银行的战略选择谈了自己的认识。她认为,首先,理念上要顺势而为。金融机构是高监管行业,宏观政策所指就是方向。其次,关注行业趋势。银行业的发展有自身的特性。第三,地方金融机构要与区域经济紧密结合,这是战略的核心。第四,金融机构依据自身能力动态把握机遇,找到新的发展空间。第五,战略落地路径选择上,应与时俱进,在经济模式和经济行为发生变化的时候要重新确定市场。第六,技术的发展不容忽视。在现代技术的发展条件下选择适合中小银行的发展之路。

数字化转型

中国建设银行普惠金融部总经理张为忠介绍了建行数字普惠金融解决方案。他表示,建行数字普惠金融解决方案分为六大方面:一是全行战略,顶层设计。建设银行提出普惠金融战略,转型发展,拥抱新金融。战略核心包括:聚焦长尾市场:面向蓝海、面向大众、面向草根,调整战略重心;拥抱新金融:经营下沉,服务下沉;运用金融科技:互联网思维,平台经营,数据经营,创新共建平台生态,赋能客户、赋能同业、赋能社会,共享发展。二是科技属性,数据经营。围绕战略核心,建设银行以科技作为底层应用,以金融运行逻辑为根本遵循,以客户需求痛点为导向,按照“数字、平台、生态、赋能”的经营理念,提出数字经济时代下的建设银行普惠金融解决方案:信用重构,重点工作在于精准客户画像和丰富产品供给;流程再造,宗旨是“自动线上操作,提高作业效率”,分为“主动授信—在线申请—自动审批—在线签约—循环支用—智能风控 ” 六步;风控创新,针对线上操作,建立了“六位一体”普惠金融风控体系,凸显了入门即控、过程管控、持续跟踪特点。三是互联网思维,平台经营。“建行惠懂你”APP是金融同业首创一站式融资新平台,采取了互联网获客、线上操作模式,具有贷款服务、在线股东会、智能助理、惠企查、精准测额、生物认证、预约服务、问卷等功能。四是建立“五化”“三一”建行模式。“五化”即批量化获客、精准化画像、自动化审批、智能化控险、综合化服务;“三一”即一分钟融资、一站式服务、一价式收费,此模式做到了线上化、数据化、智能化、综合化经营。五是实施“大普惠、新普惠”服务。对小微企业、双创企业、涉农企业以及扶贫的金融服务称为“大普惠”,而采取的线上线下相结合、内外生态相连接、数据经营广运用的金融服务称为“新普惠”。六是第二曲线,生态赋能。普惠金融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建设银行为此提出了“G端连接,B端赋能,C端突围”的发展之路。

平安银行信息技术部副总经理刘锦淼介绍了平安银行数字化转型的实践。他指出,一方面,围绕战略目标和业务规划,明确数字化转型的IT能力要求;另一方面,推动科技治理模式变革,全面转型,实现信息科技从支持保障到促进、驱动的转变。具体分为四项重点工作:第一,全面治理。在组织架构上,要求科技团队与业务深度融合,科技开发团队和主要业务部门一一对齐;在人才建设方面,从硅谷、国内外领先互联网企业引入大量高技术人才,各类数据人才科技人员全行占比近10%,未来三年达到15%;在运作能力提升方面,建立敏捷与精益的双模研发体系;在创新方面,主要依托集团核心技术和资源,利用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物联网等新技术赋能业务。第二,数据搭建。重点在于数据治理、基础数据能力构建与数据资产化管理两项工作。第三,技术转型。全面向云技术体系转型,运用金融科技、平台和生态思维,赋能业务发展,比如私有云、分布式PaaS 平台、DevOps 平台、大数据平台、AI 中台、OpenAPI平台的搭建,为客户提供全方位服务。第四,场景应用。表现在AI全面赋能业务经营,能标准化、低成本、快迭代、全场景、高时效地营销,风控能力也大大提升,这样的智能决策体系实现了“秒批”,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大幅优化了处理效率与客户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