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江南文化能拿在手上更留在心里】

入选上海优选特色伴手礼的《莲塘乳鸭图》艺术盘亮相上博展台。记者 蒋迪雯 摄

一套红色的石库门剪纸,吸引了法国人玛丽安的注意力。听一旁的工作人员介绍后,她才知道上面的图案原来是中共一大、二大和四大会址的艺术表达。她刚表示想继续听这套产品背后的故事时,旁边一位北京来的男士“捷足先登”,把整套产品买走了。

昨天在第二届长三角文博会的展厅中央,根据《千里江山图》复原出的实景装置吸引了参观者的目光,“脑洞大开”的文创产品则让参观者流连忘返,解囊下单。实景装置是“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情境再现,而文创产品就是“能不忆江南”的情怀寄托。

从特色产品到文化大IP

说到安徽宣城,不少人第一反应就是“文房四宝”——一件特色产品,往往能为城市“代言”。

专门前来参加此次文博会的丁中建是土生土长的安徽宣城泾县人。宣纸产业是泾县主导产业之一,丁中建家族生产宣纸已有上百年历史。顺应电商潮流,丁中建把生意搬到网上,主打宣纸,并渐渐打造起囊括笔墨纸砚、书画瓷器等艺术品在内的电商平台,如今年销售额逾2000万元。

变化是唯一的不变。“最早公司是按过去习惯,卖卖笔,卖卖纸。但现在毛笔宣纸需求量并不大。”丁中建琢磨起包装和造型,也考虑以玛瑙或和田玉作为笔杆,将笔尖部分做成可替换式。“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把文创产品开发作为未来发展突破口。”丁中建坦言,正在考虑把宣纸的技艺传承作为IP开发系列文创产品,“宣纸制作有108道工序,其中的工具、原料都能制成独特的产品。”在他看来,这些产品用途未必是书写,却承载着“宣纸文化”。

从商品到文化提炼,从特色产品到“文化大IP”,此次文博会上许多机构、企业都在对此进行探索。在上海博物馆展区,一个普通的啤酒易拉罐穿上了“青花”外衣。上海博物馆副馆长李峰说,“唯有生活艺术化、艺术生活化,文创产品才能受到观众欢迎。”

“文创做得好,既有社会效益也能带来经济效益。”南京博物院院长龚良透露,他们曾为捷克新艺术大师慕夏展设计了一批文创产品,创造了540万元的利润,其中光是两本最受欢迎的文创笔记本三个月就盈利80万元。

借文博会之机,上海博物馆与南京博物院、浙江省博物馆、安徽博物院共同举行长三角三省一市博物馆文创联盟签约,未来将深入挖掘江南文化的美学历史内涵,丰富文化供给,促进文化消费;建立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合作机制,整合三省一市博物馆文创资源,打造新型的一体化博物馆文创产业平台,推动博物馆文创事业的全面协同发展。

从青年人才到行业大师

昨天下午,文博会展厅一角举行了一场特殊的大学生创业项目路演,8名大学生原创文创项目在现场寻求投资、推介。

20岁的潘沈涵第一个登台介绍自己创业的“中国花艺”项目。这位中国史上首个世界技能大赛花艺项目金牌得主从产品服务、市场分析、盈利模式各方面剖析了品牌前景,还特别将自己和团队作为品牌的一部分进行了介绍,引起不少投资人的关注。

厚实的文化底蕴离不开文艺名家、行业能手的集聚扎根,行业大师需要从青年人才中成长。文化人才建设,是文创行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之一。文博会给了这些渴望成长的年轻人展示的机会,也给了他们合作开阔的空间。

一个专门生产各类纸制品的展台,两名年轻的创业者已经加了不少合作者的微信,“有些是现场就达成合作协议,比如按照他们想法我们提供定制方案,有些是可以合作双赢的,由合作方提供他们拥有版权的产品、图案,我们进一步设计开发。”最让她们高兴的是,现场不少博物馆也找她们合作推出产品,“这对我们年轻创业者来说很重要。”

入夜,参观者们纷纷步出国家会展中心,手上多了各色拎袋。一名参观者告诉记者,“文创产品,就是能拿在手上、能留在心里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