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雕像传颂古今 千古情长生生不息】

合肥,一座历史文化名城,经历了几千年的沧桑变幻,无数英雄豪杰、仁人志士在此挥洒青春热血,豪情万丈,成就了这座城市的历史与未来。

在合肥的大街小巷、纪念馆、公园、校园里,一尊尊名人雕像仿佛在诉说着他们与合肥的故事,谈论着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科教之都的前世与今生。我们踏着名人的足迹,遍访他们与合肥的丝丝缕缕。直到看完最后一座雕像,感触颇深。这每一座雕像镌刻下的不仅是伟人、英雄和志士们的音容笑貌,不仅传颂着他们的英雄事迹,更是合肥城与合肥人对他们千古不变的情深意长。

包公-(3)

历 史

包拯 目光如炬,穿越千年威震八方

对于合肥来说, 包公 可是一张响亮的名片。如今,在合肥仍能看到包公祠、包公墓等古遗址。从合肥市区出发,沿着长江东路一路向东,就到了肥东。在一个车来车往的热闹街口,一尊高大的包拯铜像伫立眼前。和影视剧中塑造的包拯形象相似度极高,看到他目光如炬、威风凛凛、刚正不阿的模样,便不禁哼唱起那句 开封有个包青天,铁面无私辨忠奸 。仿佛穿越千年,这个铁面无私、两袖清风的 包大人 仍然威震八方,镇杀恶邪。

大家都知道,包拯是合肥人,北宋的名臣,廉洁公正、立朝刚毅。但你可知,他也是个至孝之人。包拯于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考中进士 ,被授任为大理评事,出任建昌县(今江西永修)知县。当时,因父母年迈,包拯请求在合肥附近就职,于是改授和州(今安徽和县)监税,父母又不想让他离开,包拯就辞去官职,回家赡养父母。

几年之后,包拯的父母相继去世,包拯在双亲的墓旁筑起草庐,直到守丧期满,还是徘徊犹豫、不忍离去,同乡父老多次前来劝慰勉励。直到景祐四年(1037年)包拯才赴京听选,获授天长(今属安徽)知县。在肥东,这座雄伟的包公铜像是名副其实的地标。铜像高约3米,底座四面贴着花岗岩,呈长方体,高约6米,正面刻着赵朴初手书的 包拯 两个大字和包公家训。万人敬仰的 包大人 ,在故乡一 站 就是20多年,静静守望着故土。

ImageFetcher

张辽 家喻户晓,以少胜多威震逍遥津

逍遥津公园里,有一座雕像常常引来游客围观、合影,他就是三国时期威震江东的张辽大将军。有意思的是,在我们访遍的所有雕像里,只有张将军的雕像前是没有任何文字介绍,只刻下了五个大字,即 威震逍遥津 。可见,张辽威震逍遥津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在此观察片刻,可见每个游客到此,都会对这段《三国演义》中曾收录的故事津津乐道一番。

时间回到公元215年,那时张辽已是曹魏名将。战役打响之前,张辽在合肥的守军只有7000左右,要对付孙权的十万兵马,实在微不足道,不被看好。

但张辽连夜选拔800死士,冲击东吴的十万大军,一直冲杀到孙权的主帅旗下。东吴猛将陈武被斩杀,孙权丢掉主帅麾旗,仓皇而逃,东吴军队全都披靡溃败、望风而退。如若不是吕蒙、甘宁的冒死保护,孙权很可能被张辽活捉。这就是张辽以八百将士 ,硬击东吴的十万大军 ,以少胜多的故事。也成就了今天 威震逍遥津 的千古名篇。

ImageFetcher (6)

革 命

渡江战役雕像群 指点江山,一展伟人雄才大略

与其它雕像有所不同的是,坐落于渡江战役纪念馆的是一座雕像群,由五个重要人物组成,他们就是当年渡江战役总前委的五位成员。

渡江战役纪念馆位于合肥市滨湖新区最南端,面向八百平方公里的浩瀚巢湖,2012年11月28日正式对外免费开放。走进场馆大门,高大的渡江战役总前委群雕出现在眼前。雕像为全铜铸制,从东向西分别为粟裕、陈毅、刘伯承、邓小平和谭震林五位总前委成员。高大雄伟的雕像,仿佛在诉说那烽火硝烟的年代,五位领导人在合肥瑶岗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指挥百万雄师横渡长江天堑的雄才大略与宏伟气度。

众所周知,渡江战役总前委的旧址在肥东瑶岗。1949年3月20日,华东局机关先行进驻瑶岗,3月28日,邓小平和陈毅率总前委机关进驻瑶岗。在这里,邓小平亲自撰写了《京沪杭战役实施纲要》,华东局发出《华东局关于江南新区农村工作的指示》《华东局关于我军南进和各游击区会师的工作指示》《华东局关于接管江南城市的指示》《关于新区征借粮草,使用人民币及动员民力的八个文件》。同年4月20日下午6时开始渡江,4月21日,毛主席、朱总司令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4月23日解放南京, 4月27日,总前委、华东局、华东军区离开瑶岗去南京。

ImageFetcher (1)

罗炳辉 屡建战功,与合肥结不解之缘

从杏花公园南门进去,便可见到罗炳辉将军的雕像。将军的铜像矗立在四季常青的松柏之中,跃马奔驰,雄壮威武。底座上有周恩来总理的题词:人民的功臣罗炳辉同志永垂不朽。

罗炳辉将军曾统率千军万马、屡建战功,是我国杰出的军事家。

1939年初,新四军总部筹划在四支队八团的基础上成立新四军第五支队,五支队司令的人选便是罗炳辉。1939年5月3日,罗炳辉随叶挺军长等人到达庐江县东汤池,参与组建了新四军江北指挥部。5月5日,江北指挥部在东汤池正式成立。翌月,罗炳辉又随叶挺等人来到肥东褚老圩前往第四支队进行视察,并就地参与指挥组建第五支队等工作。7月1日,五支队正式成立,罗炳辉任司令。随后,五支队前往定远县藕塘地区进行抗日活动。

抗日战争期间,罗炳辉对开创、巩固淮南(即江淮地区)抗日民主根据地做出了重大贡献。为纪念他的丰功伟绩,1987年,合肥市在南门外竖立罗炳辉铜像,缅怀将军的丰功伟绩,供后世瞻仰纪念。

ImageFetcher (5)

教 育

刘文典 品德崇高,莘莘学子铭刻于心

安徽大学坐落于翡翠湖畔,在这座美丽的校园里,有一个人不得不铭刻于这所学校每一个莘莘学子的心里,那就是刘文典。

从东门进入,沿着小路,穿过磬苑广场,经过名人景观墙,便来到了刘文典教授的雕像前。雕像身后便是壮观的文典阁。其实在安大,除了文典阁和刘文典教授的雕像以外,还建立了文典学院,均是为了纪念刘文典教授,足以看出其对安大甚至安徽教育的影响力与贡献。

刘文典是安徽合肥人,1906年入芜湖安徽公学,次年加入同盟会,1909年赴日本留学,1912年回国,在《民主报》社任翻译,1913年参加二次革命,失败后再度赴日,加入中华革命党,并任孙中山秘书,1916年回国,在北京大学任文学院教授。1927年秋,刘文典回到安徽,参与安徽大学筹备,任安徽大学筹备委员会委员,1928年4月至1929年1月任安徽大学预科主任、文法学院院长、主持安徽大学校政。

学术功力深厚,研究成果丰硕自不用说,上任之初,刘文典不辞辛苦,精心管理学校,策划学校的未来发展,使得刚刚创立的安徽大学逐渐显现希望,赢得了安徽大学师生的认可和尊敬。

刘文典的办学思想、治学精神,尤其是他崇高的品格,几十年来以各种方式影响着安徽大学,学校纪念他更是为了继承其卓越的办学思想,弘扬 至诚至坚,博学笃行 的精神。

ImageFetcher (4)

钱学森 布衣科学家,一心传道授业解惑也

中国科技大学是合肥作为科教之城的一张响亮 名片 。但你可能不知道,这个培养出无数国家栋梁之才的学校竟和一位熟悉的 老人 有关,他就是被誉为 中国航天之父 中国导弹之父 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 和 火箭之王 的钱学森。

在中国科大西区,至今还有一座钱学森的铜质雕像,模拟他正在给学生上课的情景,黑板上的内容是第二宇宙速度。塑像正面是钱学森的简历,背面题有先生的殷切寄语 任何科学上的伟大创造,都是平凡的大量积累的结果 。

这座雕像建于2008年科大50周年校庆之际,而钱学森正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主要创始人之一。1958年春天,中国科学院京区一些研究所的科学家倡议,利用科学院的力量创办一所培养尖端科技人才的新型大学,钱学森就是积极的倡导者。建校后,尽管工作繁忙,钱学森亲任近代力学系第一任系主任,并为本科生亲自授课。

近代力学系1958、1959级留校的学生回忆,钱学森每次来学校,从不穿西装,只穿土布中山装、戴布帽、穿布鞋。夏天来校时戴草帽、穿短裤带补丁。钱学森要求近代力学系的老师讲课不要按照以前的课本教,要按力学发展的最新内容讲,把最现代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2008年,钱老还专门回函,对科大50周年校庆表示祝贺,表达了自己对科大培养科技人才的殷切希望。

ImageFetcher (3)

张治中 传承教育,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就在前不久,巢湖岸边的黄麓师范刚刚完成了新一轮的扩建工程,能容纳3500名左右学生。建校以来,培养出数以万计的人才,毕业生遍布海内外。如今的校园,灰砖黛瓦,依山傍水,一栋栋整齐的民国风建筑尽收眼底。不知张治中将军可曾想过,自己曾在百年前建立的学校,会延续至今,并享誉四方。

黄麓师范距离繁华的都市不远,却又能闹中取静,极其适宜静心读书。张治中将军的雕像就位于黄麓师范学校内。

翻开现代中国史,张治中是一位令人瞩目的人物。他以天下为己任,识大体,顾大局,光明磊落,被誉为 和平将军 。作为一位曾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张治中的影响并不仅限于政治和军事领域,他还大解私囊,多捐私田,兴教办学,亲手创办了黄麓师范学校,与著名的晓庄师范并肩驰名于大江南北,被视为乡村教育的楷模。

ImageFetcher (2)

 

李世文 造林劳模,传颂环保无私奉献

山麓村民李世文(一九零一年生)痛惜名山劫后,满目疮痍,乃率领家人,筚路蓝缕,辟草莽,垦荒芜,义务植树,誓还青山原貌 大蜀山是每一个合肥人都知晓的胜境之地,那里树木葱郁,雪后银装玉琢,气象万千,曾为庐阳八景之一的 蜀山雪霁 之美誉。然而,你可能不知道,在1937年日军侵华时,这里曾满目疮痍,面目全非。而如今的大蜀山,佳树葱茏,浓荫蔽日,被命名为国家森林公园,则得益于这块碑文纪念的雕像人物 李世文。

上世纪五十年代,李世文荣膺全国林业劳动模范称号。自1950年至1988年李世文逝世,38年间,李氏族人及乡邻坚持造林。在人民政府倡导下,五十多年间,同乡人义务植树蔚然成风,植树不下数百万株。

这座雕像正是为了纪念李世文植树造林,无私奉献的精神。在当时,这也是国内首座平民造林劳模塑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