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四川能做出中国顶级的野生动物摄影展]野生动物摄影展

原标题:没想到四川能做出中国顶级的野生动物摄影展

陈小波点赞“野生动物摄影展”

陈小波(右)参观成博“万物熙攘摄影展”。

看本文视频扫二维码

成都博物馆联合四川日报报业集团旗下四川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封面新闻、华西都市报共同举办的“万物熙攘:第54届全球野生动物摄影展”正在热展,观展人数节节攀升。摄影师用镜头捕捉到野生动物精彩的表情,令观众直呼过瘾。

7月25日,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新华社领衔编辑陈小波入蜀做客“封面开讲了”。这位从事摄影工作30余年的高级编辑,开讲前参观了成博的野生动物摄影展,她在一幅幅动人心魄的摄影作品前停留,仔细查看展签上的图片说明,参观之后赞不绝口:“这个展览太棒了!没想到四川能做出中国顶级的野生动物摄影展!”

别出心裁的展陈设计

尽管从事摄影工作30余年,策划了100多个展览,陈小波一走进成博的坡道展厅,依然连呼“震撼”。

作为一个专业的策展人,她在参观时不时询问成博执行策展人王立,这个展览如何引进、作品出自哪位摄影师之手、如何利用并不规则的空间呈现出最好的效果等等诸如此类的专业问题。

她连连称赞:“这个展厅特别好,不规则的展厅更容易营造出一个真正的看展氛围。我很爱逛博物馆看展览,有的展厅展品特别好,但中规中矩的展陈空间稍显乏味,不像这个展厅给人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

入木三分的展签描述

从在中国秦岭山脉拍摄的金丝猴,到巴伐利亚白雪覆盖的森林里一对打斗的猞猁……这些获奖作品带给人们强烈的视觉冲击与思想共鸣。

陈小波在《闲卧的美洲豹》前久久停留,目光凝视在豹子平和的表情上。她仔细阅读展签上的文字说明,发现这幅获奖作品是16岁的少年摄影师Skye拍摄于南非的美洲豹。得知小摄影师追踪豹群几小时候后才捕捉到这头豹子的表情,她笑着点赞:“拍得好,有灵气!”

而陈小波最赞赏的,是这个展览的文字部分。

太多的摄影者对文字采取默然的态度。他们忽视了一个事实:文字可以对照片起到的巨大支撑力量。陈小波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观者在赞叹优秀作品视觉艺术价值的同时,看不到文字所能提供的更多信息。这是一个非常令人遗憾的事。越来越多的策展者在做补充文字的努力。去年国博大展《图像证史——影像见证四十年》,图片200张,文字说明近四万字。那些文字我是请《国家相册》导演、撰稿团队郝方甲、李明用了一个多月时间写成的。”

《万物熙攘》展览的每一幅说明都让人驻足。说明里,有时间地点、动物名称,更有这些动物生存的环境描述、大背景介绍,还有摄影者捕捉这个画面的艰辛而美妙的过程。还有几幅说明详细介绍了摄影者的身份。这样的说明真是看着过瘾。有了这样的说明,观众在展厅里待的时间大大延长。

值得回味的观展体验

1987年就开始策展的陈小波,在参观时分享了许多自己策展的心得。她大方透露,参观完这个野生动物摄影展之后她很受启发,展品要和环境融为一体,结合不同的材料特性,调整不同的策展思路。她更坚定,未来的展览要继续在空间和材料上进行革命性的举动,让每个展览都呈现出不一样的效果。

“摄影节这么多,博物馆这么多,人们迫切需要看到好展览。只有好展览才能呈现出影像的力量。好展览从来不缺观众。”

她以自己去年做的两个展览为例:2018年9月,中国文联和中国摄影家协会首次在国家博物馆举行摄影展《图像证史——影像见证四十年》,参观者达百余万人。中国摄影报报道:”网上阅读量已突破1亿,参与讨论的也超过数万人次。这在中国摄影家协会的展览历史上是没有过的,在中国摄影史上也是少见的。”2018年10月,位于北京长安街上的首都博物馆,《国家相册,致敬历史——新华社中国照片档案馆典藏展》开展。原计划展览一个月,因观众太多,首博延期到两个月;此外因观众太多,居然地毯也被踩坏,换了三次。

陈小波离开展厅时这样说:“万物都有灵魂,都有命运。万物也远比我们想象的更有智慧。人与万物等同。只有对万物怀有深沉的爱与悲悯,万物才能向你展开内在的精神。只有从万物本身去探讨问题,所有的艺术行为才值得嘉许。这就是这个展览带给我的启示。”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曾洁实习生赵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