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报纸的气质:

作者简介:陈为朋,前青岛晚报副主编,前青岛作家协会副主席,著名作家,围棋高段。

 上世纪90年代起

 至今,青岛晚报编辑部,人才

 济济。李洁、陈为朋、刘涛(高瘦人)、高伟、臧杰、王占筠(阿占)、张彤、米荆玉……曾经在或正在青岛晚报任职的这些记者、编辑,也都是青岛乃至全国文坛具有影响力的作家。

 青岛日报创刊七十周年了。集团下属的几份报纸,也都纷纷用不同的活动参与庆祝。本期《艺周刊》邀

 请部分青岛晚报的作家们,书

 写他们的跨界故事与报纸情

 结。

 青岛日报创刊七十周年了。集团下属的几份报纸,都刊发了一些庆祝的稿件。青岛晚报也准备了一份礼物:说一说晚报与作家的关系。

 青岛晚报是1992年元旦创刊的,到今天她也快28周岁了。从她诞生的那一天起,我就在这张报纸工作,一直做与副刊有关的事,直到五年前退休。

 因为副刊,就和作家多了些关系,就适合我来写这篇短文。

 在晚报工作的这二十多年里,经常被人问道,一张报纸,为什么要有一个副刊;我自己有时也会想到这个问题。

 有人说过,一张报纸,就是这家报纸里的报人的脸。这个比喻里,那种传神的意思,你能体会嘛?这张“脸”上,副刊自然不是那些重要部位,可能连“五官”都算不上。但是,自从有了报纸,副刊就一直存在。许多年过去了,曾经轰动一时的新闻,多已随风消散,反而是副刊的一些文章,还有余韵回旋。于是便有了“副刊不副”的说法。

 我想可能有这么几个原因。

 报纸副刊上的文章,许多都是同时代的作家所写。越是影响力大的报纸,越能约到知名作家的稿件;这也算是媒体界里的马太效应吧。青岛晚报的副刊名为《青潮》,用的是上个世纪初王统照在青岛创办的一本杂志的名字。晚报的副刊上,就曾刊登过作家陈村、王蒙、梁晓声等名家的稿件。青岛作家尤凤伟、刘学江、连谏的作品,也在晚报上连载过。那个年代,一部作品的连载,用今天的话语来说,就是一个 “爆款”。晚报创刊那年的春天,我们还邀请了公刘、黄宗江、方成、舒婷、肖复兴等十二位作家艺术家,来青岛举办活动,为上个世纪旅居青岛的老舍、闻一多、梁实秋等文化名人的旧居揭牌。浏览中山公园时诗人舒婷说:“今天,樱花累了”。这几个字,是我见到的对于那条“烂漫的云霞”之路,最好的描述吧。这就是文字的魔力,像闪电一样,可以划破长空。

 一张报纸副刊的编辑,很多都是作家。这个现象,上个世纪纸媒纵横天下的时候,尤为突出。青岛晚报编副刊的几位编辑中,就有小说家刘涛、徐昆源,诗人高伟,后来“写与画”文武双全的阿占,也加入其中。他们中刘涛和阿占相继获得了山东省的泰山文学奖。那可是三年一评的全省最高的文学奖项呢。曾任文化部主任的李洁,原是个诗人,竟喜欢上了近代史的研究,写的几部大书,我读的时候,捧在手里,内容就像书籍一样厚重。女诗人高伟,写的三部《传奇》,在同类的书中,其影响力和受欢迎的程度,也近似于一个传奇了。还有一年,省作家协会换届大会,青岛作家里共有十一位代表,晚报副刊部里就占了三位。这种现象,可能在全国的报社里,也是很少见的吧。我们从济南回来,报社的领导还开心地请我们喝了几杯啤酒,以示赞誉。

 报纸的副刊,还可以是一座城市里写作者的园地;按现在“大众创业”的术语,就是青年作家成长的“孵化器”。我想我当副刊部主任的时候,做的最可纪念之事,应该是每年我们都要举办几次有奖的征文活动。获奖者得到荣誉证书的同时,奖品是没有的。有的是,我们会组织他们到各地去采风。几年中,像崂山、沂山、蒙山和田横岛、灵山岛、竹岔岛等山山水水,我们都去过。那年环湾高速通车典礼日,十几名作者为这条改变了青岛城市格局的黄金通道,写下了时代的记录。 “从今天起,胶济湾成为青岛的内海了”。写出这个句子,我当时有那么一点得意,今天仍然有一点得意。更得意的是,上个月一个天高云淡的下午,我在崂顶的索道站里遇到了一个中年女子。她走过来叫我陈老师。她说你可能不记得我了,我曾是《青潮》的一个作者,因为一篇文章,我现在成了靠写作为生的人。她的声音像这秋风一样的清爽;她说,她喜欢她今天这个样子。说心里话,我也喜欢她的样子。谁都会喜欢的,不是嘛?

 有了副刊,报纸与作家便多了些关联。青岛晚报有了 《青潮》副刊,她的那张“脸”,是不是就多了一种不一样的东西呢。

 我把这种东西叫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