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传统文化 浸润孩子成长之路】

新入校的小学生在孔学堂体验开笔礼。

孩子们端午节体验包粽子。

同学们展示自己的活字印刷作品。

拼拼接、添缀、缝补……在孔学堂六艺学宫“拼布DIY、制作民族娃娃”课堂上,50余名小朋友和家长,在贵州师范大学教授、文物博物馆研究员吴晓秋指导下,手工制作的苗家娃娃、布依少女、侗族妈妈,美丽灵动,创意十足。

这是孔学堂自去年10月份获得 “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称号以来,面向广大青少年开展系列活动,包含贵州民间手工艺课程、孔学堂“人文的一天”、《此心光明》话剧专场、“新六艺”课程、传统节日大型体验活动等。

丰富的活动形式、浓厚的文化内涵,孔学堂开展的系列活动不但吸引省内近2万余名中小学生前往参与,广州、江苏、昆明、重庆等地的中小学生以及国外留学生,也慕名而来。孩子们在动手动脑的实践学习中体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孔学堂研修部部长龙华表示说,孔学堂面向广大青少年推出的公益系列研学课程,旨在强化中小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引导和实践养成,推动贵州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

深耕厚植 研学融入孔学堂“品牌”文化活动

2018年10月,贵阳孔学堂连同修文阳明文化园、息烽集中营革命历史纪念馆等我省四家单位入选“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这是荣誉,更是鞭策。”龙华说。

孔学堂自落成以来,一直秉承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初心,每年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中小学生“新六艺”培训和传统文化体验活动,还主动把“开笔礼”“成人礼”“敬老礼”送进了贵阳市多所学校,让孩子近距离领悟“传统之美”。

孔学堂开展的春节、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活动,早已成为孔学堂的“品牌”。

2019年孔学堂己亥年春节文化庙会期间,特为学生设计了“祈福求才”“互动游艺”“文字闯关”和“四礼体验”四个环节,孩子们收集“仁义礼智信”儒家名片、书写春联、了解 “过年”年俗、体验“成人礼”,七天假期吸引了近万名青少年参与。

包粽子、画彩蛋、编五彩绳,上千名孩子在孔学堂度过了最有“文化味”的端午节;中秋节,小学六年级的冉诗雨和妈妈在孔学堂学古诗、制花灯、做DIY月饼。

设立阳明馆,举行阳明学系列讲座,“阳明的故事”黔浙书法展、王阳明国际漫画展、上演大型历史题材话剧《此心光明》,传播阳明文化,学习“知行合一”精神成为孔学堂研学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课。

以“礼、诗、琴、棋、书、画”为内容的“新六艺”,是近些年孔学堂对外免费开设的培训课程,为孩子们提供了深入、系统学习传统文化的平台。而今年三月开班的“新六艺”优秀传统文化实践课,以孔学堂自主研发《礼乐文明教育读本》为教材,兼学吟诵、古琴、弦歌、书法、茶艺等多元内容,聘请了专职老师,有计划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

创新传承 “游”与“学”贯穿始终

岳麓书院国学专家朱汉民做客孔学堂开展文化讲座时,谈到怎样提高学生学习传统文化兴趣时,他曾建议,把文化场景变为课堂,经典教学有了代入感,孩子自然而然会喜欢上国学。

今年孔学堂重点推出的“人文的一天”正是基于此。“人文的一天”每周一至周日全天面向全国中小学生免费开放,由孔子展览馆、儒学馆、阳明馆、杏坛、廉廊、楷模路、孔学堂图书馆等组成的“线路”,创新地将“游”与“学”融为一体,让学生在孔学堂的人文环境下,体验直观而鲜活的文化盛宴。

3月20日,“人文的一天”首场活动迎来了贵阳十中的120名学生,大家游览了孔学堂的人文景观,了解孔子、王阳明等大儒的生平和功绩,体验中华传统礼仪,更尝试了活字印刷、投壶等民俗游艺。

今年暑假,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的250名师生来到了孔学堂,一天中接受了系列优秀传统文化熏陶,还聆听了专家带来的哲学专题讲座。来自俄罗斯、印度、越南、韩国、巴西等国家的50余名留学生,身着汉服,聆听传统礼仪讲座、吟诵中华经典、饮茶,在这里开启了一天的中华传统文化体验之旅。

孔学堂还依托我省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新近推出了贵州民间手工艺课程,妙手巧制香囊、探究“纸”的秘密、感受“扎染”的自然晕色……在非遗文化传承人的指导下,孩子们动手小制作,了解、传承着贵州非遗文化技艺。

植入童心 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起来

丰富的内容带来超高的人气,每项活动在孔学堂网站、公众号发布预告后,报名很快满额。市民王凤说她在“抖音”上看到家长展示的“人文的一天”自制视频,马上给孩子报了名。

孔学堂研修部副部长关娜说,这些 “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系列传统文化课程,全部通过了教育部研学平台专家的审核,推出后都得到了广泛认可。

春节期间,环西小学五年级学生张柠和小伙伴一起参与活动后,她妈妈和许多家长都认为这样的活动非常好,在孩子们心中种下了文化自信的种子。

值得一提的是,研学中贵阳十中的老师还把开展的琴、棋、书、画、诗、礼兴趣课“搬到”了孔学堂,校团委书记钟飞深有感触地说,在文化场景中授课,推动了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的开展。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的师生们纷纷表示,在孔学堂,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了,期盼再来贵州、再来孔学堂。

“拼布DIY、制作民族娃娃”课堂上,吴晓秋老师惊叹“孩子们太有创意了!”她说,这样的课程,培养了孩子们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作为“新六艺”书法指导老师、贵州民族书画院副院长赵文告诉记者,并不在意孩子会成为书法家,但写一手好字一定会影响一生。

谈到今后的工作,龙华表示,“家长和孩子的热捧,激发着我们今后开发更多的研学项目,让‘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成为孔学堂的靓丽品牌,吸引更多包括海内外的学生走入孔学堂。”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刘辉 文/图

(《用传统文化 浸润孩子成长之路》由贵阳日报为您提供,转载请注明来源,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